下元节

更新时间:2024-09-03 10:05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历史沿革

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在民间有做糍粑等食俗,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民国以后,此俗渐废,唯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这一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

发展

道教虽然在东汉末年就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但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出现三官与三元结合的附会说法。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东晋·干宝撰的《搜神记》曾载:“下元三品五炁水官,洞阴大帝,总主九江四渎三河四海神君”。《三官应感妙经》也载:“下元水官,为旸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官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德之条,号日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阳大帝旸谷帝君。”《三元灭罪水忏经》还载:“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处青华寒夜之宫,居旸谷洞源之府,掌据普天万有网维、四海五湖,德重功高,普开救度,大设慈悲,垂大法云,散大法雨,消除热恼,洗涤愆非,顿尔清凉,了然云净,见存获庆,已往超升。”

三元本来是道士们的节日,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信众,再后来到唐玄宗时期,玄宗笃信道教,遂下令在三元节都内禁屠三日,并展开大规模的斋醮活动。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道教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本土宗教,下元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法定节日,像宋代还有三天的假期,以及都内禁屠等规定。但到了近代以来,随着道教本身的式微,以及现代科技对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消解,三元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上元节、中元节除了对天、地这些自然神灵的崇拜之外,还有儒家、佛家信仰的加持,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内涵,比如上元节的团圆、中元节的孝顺等等。相比较而言,下元节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其他内涵就比较薄弱,所以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现代,还能偶然在乡间得见的下元节习俗,如福建的莆田、福建莆仙、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地方。

衰落原因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文学记述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沁园春》无名氏(宋)

冰壑平生,如伯伦狂,似希乐豪。喜欢书不用、菊茶明眼,登山不倩、藜杖扶腰。

豆粥萍虀,鱠羹鳞脯,湖海人常折简招。谁云老,有满怀风月,藏在诗瓢。

凌晨向鹄冲霄。道昴宿于今又应萧。记垂弧令节,恰当后日,下元好景,正属前朝。

冷胆如天,刚肠如剑,须把千杯寿酒浇。那堪更,是梅花时月,烂熳溪桥。

《鄱湖渔歌下元节五八初度》

虚龄甲子,初度值霜天。

沧海帆方满,瑶池月正圆。

逍遥知鹤性,淡泊占松年。

可望期颐酒,霞杯醉寿筵。

相关传说

三官传说

道教诸神中有三官大帝三位神仙,分别是天官职责是赐福,地官职责是赦罪、水官职责是解厄。关于三官的来历在民间有这样的有一种说法是,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阴,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阴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后分别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从中吐出三子。三子“皆长为昂藏丈夫,元始语以玄微至道,悉能通彻”。三子降临人间为三位传说中的帝王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其中禹治理洪水,使家家户户安全,因此被任命为水官。每逢下元节,水官会下降到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同时,水官会将考察结果录奏天廷,惩恶扬善,解厄除困。

炉神传说

关于在下元节祭炉神,有一种传说认为是《西游记》中描述了老君用八卦炉烧炼孙悟空的故事。久而久之,故事变成了“史实”,老君就成了“炉神”,成了金属制作匠人的行业神。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道教盛行炼丹术。炼丹离不开炉子,老君为道教之祖,自然就是炉神了。所以,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以至补锅匠、矿工、煤窑工等金属制作匠人及其相关人员,在追溯始祖的时候就把道教始祖老君奉为自己的祖师爷了。

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

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

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

三、心斋。心斋可“夷心静然”。

另一类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禹庙祭禹

古人认为,水官大帝就是治水的大禹,十月十五正是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走马灯

在古代,上、中、下三元节都是重要的大节,城市里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下元节盛行于宋代。《月令粹编》引《搜采异闻录》载:“太平兴国五年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日。”可见下元节也是灯节,赏灯活动是节日的大主题。清代的皇家也热衷于庆祝下元节。《帝京岁时纪胜》载:“太液池之阳,有白塔为永安寺。岁之十月廿十五日(疑为十五日之误),自山下燃灯至塔顶,灯光罗列,恍如星斗。诸内侍、黄衣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余者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缓急疏密,各有节奏,更余乃休,以祚福也。”赏灯活动中,走马灯是最有特色又最惹人喜爱的灯。走马灯的外形多类似宫灯,内有转轮,将已绘好的图案贴在转轮上。燃灯之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祭炉神

祭祀炉神也是下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金属制作匠人把下元节看作是自己的节日,因为他们认为道教始祖老君是自己的祖师爷、行业神、保护神,他们要祭祀老君。匠人、矿工在祭祀炉神老君时可以休息,吃较好的食品。他们会在老君灵位面前顶礼膜拜,祈求老君保佑平安。

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也叫“下元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说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传说这一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下元这一天,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豆泥骨朵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麻腐包子

麻腐包子是河西大部分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下元节这天,村民大多要在家中蒸麻腐包子作为祭祀用品,祭祀完后分给孩子吃。

糍粑

客家人在下元节要吃红。所谓红就是用糯米做成的糕一类的食品,也称之为糍粑。红有两种做法:一是用石磨磨出糯米浆,再挤去多余的水分。二是将糯米用饭甑蒸好后,再放入“春臼”里打,且不断地翻转,直至将糯米打成米面,这称为“齐粑”(也就是糍粑)。

节日意义

人们在下元节有解厄的诉求。解厄,也就是祈求神灵解除灾厄、厄运等生活中不好的事情。传统的下元节主要是祈求水官来解厄,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不管是不是信奉道教,水官的信仰可以先放在一边,解厄的文化诉求可以演化为一种祈福或祝愿。生活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朋,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送上一份祝福,表达一份祝愿和善意,也是一份美德。

中国传统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悼亡的节日,包括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等等。有些人会把祭祀祖先、亡人当作是一种封建迷信。对于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生命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下元节是传统的道教节日。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其理念、理论还是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学习的地方的。道教的思想、仪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节日复兴

相关说明

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复兴,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其实,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我们考虑,下元节在当今时代,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

基本思路

那些焚烧“金银包”等祭拜祖先的活动,理当弃之不用。而采用其它更为妥当的对祖先的纪念方式。下元节来自道教,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故此,下元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道教文化的感受日。

另外,由于水官即大,这种对大禹的纪念活动显然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可以延续下来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活动。出于方便和现实的考虑,不妨把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为一,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解厄祈福两种人文意识。并通过节俭、方便的习俗,达到这一目标。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么偶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当做一个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宗教神,借以表达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即可。就象人们放鞭炮并不是为了驱赶“年”这一怪兽一样的道理。下元节除困解厄的主题,特别适合开展探问病人、慰问困厄者等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下元节的食俗,可以比较忠实的继承,并在其中融入人们相互祝福的美好心愿。

民族服饰

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应该适应这种节日氛围。大红大绿、过于喜庆、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下元节,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时可以着玄端等更庄重严肃的衣服。女子可以穿色调较深的深衣、襦裙等。

实践方案

1、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沐浴后,着合适的服饰,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上面放上鱼肉、水果为祭品,略备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祭拜时,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

2、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平和)。

3、参观道教文化场所,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如果本地有道观等道教文化场所,可着前述服饰前往。在道观中观看和参与有关的节日文化活动,了解道教文化知识。可举家前往。

4、参加各地大禹纪念场所的祭祀活动:禹的纪念场所在中国各地分布广泛,陵、庙、碑等很多,可根据各地实际,参加这些场所举行的祭祀禹的各种文化活动。

5、家中做下元节的节日食品食用或赠送亲友: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汉服赠送亲友,说些舒缓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

6、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为其祝福:可以同时携带下元节日食品。

7、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可以多人参与。皆穿汉服,于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特别适合邀请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变故的困厄者等亲友,集体为其祈祷、解厄,舒缓病痛、放松身心,祈祷幸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