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

更新时间:2023-05-12 17:02

产业分工是指一定的生产经营主体、群体产业行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流中所承担的任务或扮演的角色。

特征

1.产业分工在国际间的发展比国内更为深入。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多年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国内区际间的资源成本逐渐趋同,市场需求也逐渐同质化,再加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致使产业分工更多地是在国际间进行,即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将产业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以获得较高的产业效率和收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分工安排,在国内或在国际间主动进行产业分工安排相对较少。所以国际产业分工相对于国内区际间的产业分工来说发展更快,而分工更精细。

2.产业扩张与转移对产业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产业分工在国际产业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依赖产业国际扩张和转移来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一是产业扩张与转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不仅可以形成有利的分工,更重要的是扩展了产业市场的容量;二是国际贸易下的分工是有限的,即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产品国际交换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大多数国家都会在国内保留一部分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全部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例如发达国家也会在国内保留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尽管该产业在发达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

3.垂直型产业分工一般具有梯度性和层级性的特征。

垂直型产业分工是在各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该类型产业分工具有梯度性和层级性的特征。一方面产业分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地安排,将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零配件生产等等,而本国内则主要留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产品生产,从而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布上形成一定的梯度性和层级性;另一方面这种梯度性的产业分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技术创新

4.发展中国家逐渐可以介入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分工中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产业分工一方面取决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产业运行的成本、国内相关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如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以及经济运行状况等。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某一产业或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基础或优势,则可以藉此进入到相关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例如印度凭借其软件产业人才优势进入了全球软件外包服务领域,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业凭借技术基础、市场以及配套产业优势进入了该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

5.产业分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由于国际产业分工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产业及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国际分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产业资本流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例如地缘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分工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却是在政治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展开的。

影响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一方面某产业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以及相应的投资贸易经营活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有效和合理,给各国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收益,尽管这种收益的分配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产业分工相对不参与来说更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市场的容量。

市场容量决定产业分工的水平,市场需求越大,分工越精细。当某类产业随着市场的开拓而需求不断增加时,分工程度应更高,例如电子信息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市场的扩大使电子产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逐渐形成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分工不仅精细化,而且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分工达到更高的水平。

3.产业的成熟度

通常来说,一个产业越成熟,分工水平越高。当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初创和成长阶段时,市场相对有限,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所以相关的产业分工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精细化的程度。而当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以后,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产业链逐渐发育完善,产业技术趋于稳定,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于是各个生产环节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分工水平因此提高。

4.产业的比较优势分布。

比较优势是国际产业分工的基础,最初的国际分工便是在各国不同的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通过国际贸易形成的,所以比较优势对产业分工而言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下影响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仅是单一的资源优势,而是一种综合的比较优势,是资源制度、物流成本、产业配套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景气程度等多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综合比较优势越强,获得的产业分工机会越多,所处的分工位置越有利。

5.产业分工的依赖度。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参与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对产业分工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强。这种依赖度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贸易的流量,主要指标是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产业资本的国际流量,主要指标是国际直接投资额。一国对国际产业分工的依赖度越高,即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则该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动力越强。

6.产业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存在,造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市场需求、要素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产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成为推动产业资本流动及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

获利因素

产业分工之所以能够使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利益,主要是由于以下方面因素:

一是产业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或地区既有的比较优势。

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某个时期的经济比较优势也存在差别。一些静态的比较优势如资源禀赋优势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例如石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优势,一直会持续到资源开采将尽之时。而那些动态的比较优势则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变化,例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有些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强化,有些则会弱化,关键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如何。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会逐渐弱化,但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优势会提升;资本优势会随着资本的扩张和积累得到强化;技术优势如果能够不断保持创新则会强化,反之则弱化;专业化优势会随着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得以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会强化,超出一定边界则会弱化,等等。

二是产业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资源的价格基本上可以反映其稀缺程度,通过产业分工可以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调剂。例如,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可以使之能够与低成本而相对丰裕的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发达国家的资本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结合便是如此。

三是产业分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一方面,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可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其产能和规模扩大,产业收益增加,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对一些生产工序和技术相对精密和复杂的产业(例如飞机制造业)来说,通过国际采购将一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因此扩大了产业规模,获得了规模经济的益处。

四是分工使产业利益向产业链的两端聚集。

产业链上不同位置其获得的利益不同,产业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销售、服务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益,尤其是产业上游的收益尤为明显。

五是产业分工的“网络效果”增加了产业收益。

分工越细越专业,产业链越长,分工的网络性就越强,由此产生的经济收益也越大。目前产业分工的形式较多,包括外包特许连锁外购中间服务或中间产品贴牌生产等等,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分工,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的特色。

存在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在产业分工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产业分工粗放型发展,主要是以低附加值产业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通过数量扩张而不是产品差异性来深化分工,造成国内产业结构低质化而对外贸易屡遭纠纷的局面;二是国内的产业分工发展相对滞后,在国际分工的冲击下国内分工出现了低效而失衡的状况,影响到国家产业安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民族产业主要是粗放式地参与国际分工

我国民族产业一般很难进入到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大多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以粗放型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徘徊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其最大特点是数量扩张和价格低廉,产品同质且技术含量低。例如我国的纺织业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大的产能进入了国际分工领域,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时该类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过大,产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一旦发生贸易摩擦,遭受的打击也比较严重。

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了产业利益的损失和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其实这是一种输出资源的分工方式,因为我国通过贸易参与分工的产业大都属于资源消耗型产业,除了劳动力成本较低外,环境资源成本也被严重低估,由于附加值低,便成为一种资源输出式产业。而国外的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采购体系,进行产品内的国际分工,一些耗费资源的零部件在别国采购,而本国只生产一些核心部件,利用品牌来提升产品价值,这样便在耗费别国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经济增长资源瓶颈环境成本也就越明显。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477.1亿美元,增长26%,占当年进口总值的19.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资源需求趋势还将继续强化。这就意味着我国民族产业目前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方式不可持续,资源瓶颈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约束,也影响着我国产业发展的路径。

2.国内产业分工低效而失衡

国内产业分工的合理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民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绩效,而且也影响到产业及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国内产业分工协调高效,则民族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比较合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尽管形成了一些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但规模较小,辐射能力较弱,一般只是在某一地域内发挥一定作用,不能形成具有较强扩散能力的产业分工。

国内产业分工一般应建立在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跨区域的贸易和投资来优化资源利用。但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用的资源过多,一些制造业在地区间重复建设也造成资源利用低效,致使区域间的产业分工缺乏一种资源导向机制。这样,国内产业分工便不能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能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推进。尤其是当各产业在区域间的分布缺乏层次性,各地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产业链而形成重复生产的时候,产业分工效率十分低下。而且,我国有些重要产业缺乏成熟的民族产业链支持,尤其是产业上游技术研发的强力支撑,国内产业分工发展也因此受限。

3.国际产业分工对国内产业分工形成替代

由于外商投资出口贸易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产业过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外资过快过多地进入到某些产业,对民族产业资本形成替代和挤压,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沦为“代工”产业,民族产业体系严重受损,例如汽车产业、手机产业;另一方面,一些产业发展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出口贸易,在国外市场需求的支持下,粗放式的发展路径一直得以维续,直接导致了国内产业进入壁垒降低,致使在出口贸易中出现了无序竞争和超常扩张的局面,不仅损害了产业自身发展,而且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例如纺织业、制鞋业。

本国产业过度参与国际分工,便会导致国际产业分工对国内产业分工的替代,不仅国内产业市场迅速出让给外资,而且在一些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外资具有比内资更多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当资源成本优势不再是民族产业的独有优势后,对外资控制的产业来说,其产业链上的采购环节也不再倾向于民族产业,原本具有的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我国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较强的地方行政干预,从而对国内产业分工形成一种行政壁垒,于是便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参与国际分工反而比国内分工容易得多,而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4.我国的产业分工优势难以建立。

一般来说,国际产业分工优势需要建立在国内产业分工的基础上,一国产业只有在国内具有分工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竞争力。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业、意大利的陶瓷砖业、日本的消费类电子业、瑞士的糖果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分工、生产分工逐渐转变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技术、品牌等高级要素成为国际分工的核心,并决定了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国际分工方式和利益都向发达国家倾斜,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一般难以建立较强的国际分工优势和获得较大的分工利益。

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依赖的一般是初级要素的价格优势,如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形成的。例如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是以农民工在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为代价的,并不能真正合理反映这部分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其它要素如土地、环境等资源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低估了,现有的出口产品中并没有反映这些资源的真实成本,所以说,目前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所依恃的要素成本优势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优势,而是一种由于制度缺失而形成的暂时优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