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市铁路

更新时间:2022-03-29 23:05

京市铁路是南京市最早的轨道交通,是南京地铁的前身,当时中国各大城市中唯一的小铁路,不仅是南京城区现代化公共交通事业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京市铁路于1907年10月20日动工,1908年12月竣工,1958年7月12日拆除。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上奏清政府,修建南京市内铁路。经批准后,委任江南商务局总办王燮为工程总办,聘请英国人格林森(Galiensen)为总工程师,开始测量购地。当年十月,破土动工。次年十二月建成,共花费藩库公币40万两。

1909年(清宣统元年)一月,全线通车,取名为“宁省铁路”,俗称“小铁路”或“小火车”。宁省铁路全长11.3公里(一说12.5公里),起自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由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沿北极阁南麓,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后墙,越珍珠河后,在今太平南路东侧南折,经过两江总督署总统府)东墙外,到中正街(今白下路)止。沿线设有江口(今长航客运码头)、下关三牌楼、无量庵(后改名鼓楼)、督署(后改名长江路)、万寿宫(后改名中正街、白下路)共6个车站。

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政府在南京丁家桥举办“南洋劝业会”期间,又增设了劝业会站(后改名丁家桥站)。宁省铁路通车初期,有英制机车2辆,头等二等联合客车2辆,三等客车6辆,货车4辆,还有花车1辆、铁质水车1辆。花车专供两江总督出行使用;水车专供总督衙门到江边汲水使用。“宁省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变了南京城南北的交通状况。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宁省铁路”更名为“江宁铁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乘坐沪宁铁路列车抵南京后,改乘江宁铁路直达两江总督署,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7年(民国十六年),“江宁铁路”更名为“京市铁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京市铁路向南延伸3.8公里,与江南铁路(今宁芜铁路)接轨。在延伸线上,增设了武定门中华门两站,这样,全线增为9站。

南京沦陷期间,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合并称为“南宁线”。由于日军对铁路只顾占用,不事修缮,所以损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南京市政府接管了这条线路,仍称“京市铁路”。因无力维修,路况恶化,列车连续发生出轨颠覆事故。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南京市民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京市铁路”。他在信中历数“京市铁路”的弊端:穿越南京城区交通要道及热闹市区时,噪音过大,枕木腐烂,既影响市民睡眠与卫生,又常出事故。参议会把信批给京市铁路管理处批阅,该处承认情况属实,却也无可奈何。

1949年,南京解放后,该铁路改称“宁市线”,有关部门对铁路进行了维修整治。由于该铁路纵贯全城,经过市区道口达30处之多,直接影响到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和环境建设。

建国以后

1958年11月28日,经铁道部批准修建的由尧化门中华门的沪宁、宁芜铁路连接建成通车后,随之拆除了在南京市内运行达50年之久的小铁路。

工程造价

“花费40万两银子用时一年零两个月”

南京小火车从江边开到白下路

清末,1907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时,南京城郊辽阔,南京的繁华之地集中在城南的秦淮河一带,鼓楼尚属城市北郊,而更北面的下关码头,商业日趋繁盛。此地距离市区太远,而交通工具只有少数人力车和马车,市民旅客颇受跋涉之苦,客货转运很不方便,又因城郊常有劫匪出没,很不安全。于是,端方奏请朝廷,请求紧接着沪宁车站,建造一条直达市区的铁路,名为“宁省铁路”。

京市铁路建于1907年,实际上是从沪宁铁路分出的支线,起自下关江边,过惠民河桥,由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鼓楼无量庵,沿北极阁南麓,经两江师范学堂墙外,过珍珠河后南折,经两江总督署东侧,到中正街(今白下路)止。沿途有江口、下关、三牌楼、无量庵(后改鼓楼)、督署(后改国府)、万寿宫(后改中正街、白下路)等六个车站。

京市铁路全线长计工部尺23里(合7.3公里),成本花了40万两银子,用的时间也不多,当年10月动工,次年12月竣工,只有一年零两个月。聘请英国人格林森为总工程师。

小火车在宣统元年通车,第二年达到极盛。这主要与南洋劝业会有关系。原来两江总督端方考察欧洲回国后,奏请朝廷在南京开办了南洋劝业会。当时小火车每月载客数十万人。

乘坐票价

“小火车,跑得快,坐一坐,真痛快。”

票价相当于当时4个烧饼的钱

“当时小火车作为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实实在在给南京人带来极大方便。”已过古稀之年的南京民国文史专家时盛麟对记者说。时盛麟退休前在铁路系统任职,并研究南京铁路长达十几年。他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苦苦研究了三年,在他撰写的《南京铁路史话》中展示了“小火车”称呼的由来。时盛麟介绍,小火车因其机车与车厢比一般的火车机车和车厢略窄,加之这列火车线路短,站与站之间距离近,设施简单,车速也比较慢,因此,市民亲切地称其为“小铁路”、“小火车”。

宁省铁路配备英国机车两台,头等二等车厢合用1节,三等车厢4节,邮政和行李厢各2节,另有木质篷车、铁质水车、花车等共17节车厢。花车装饰精致,富丽堂皇,为总督的专用车。为了加强管理,无量庵站还设有管理总局,首任总办为建造者王燮。在当时,宁省铁路堪称全国各大城市唯一的小铁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也是南京城区现代化公共交通事业的发端。营运初始,市民颇感新鲜,加之票价低廉,客流量较大,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小火车,跑得快,坐一坐,真痛快。”

南京市档案馆的一篇铁路内刊中,找到了当时市民乘坐小火车的“痛快”感觉。这是一篇《闲话小火车》的小文章,文中写道:“小火车这个名儿,怪好听的,连小娃儿多知道,从城南开到城北,穿过两座城门,一日到晚,来来去去,开个不停。吸一支香烟功夫,已经停过了二、三个站头,票价又低,在南京城里,真是最经济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反正闲的无聊,坐上去兜风,顶好顶好……”

南京小火车的票价是多少呢?时盛麟告诉记者,1936年,京芜铁路建成后,市内铁路由白下路向南展延至中华门。当时,从起点站下关到终点站中华门,票价只相当于当时4个烧饼的价格,非常便宜。具体说来,三等客平均为每站五分,全线单程三等票价为二角,二等四角,头等八角。记者还在档案资料中看到了南京解放后市民写的一篇文章:“坐黄包车,从中华门到下关,十张火车票钱,还不肯拉,坐上两个钟头,闷的你发昏。小火车一张票,只有金圆四分六厘六,这几个钱,替你跑上二十多里地,又稳快,又便利。”

票价调整

“1936年又延伸三站,后因多次调价致乘客越来越少”

1946年至1949年竟涨价24次

小铁路从1912年起不断更名,先是改名为“江宁铁路”,1927年又更名为“京市铁路”。1936年,“京市铁路”向南延伸3.8公里,与江南铁路接轨,增设了建康路武定门中华门三站。从此,小铁路南至中华门,北达下关江边,每天行车30次,大大方便了南京市民的出行,差点赶上了今天南京地铁一号线。

1948年12月,《南京人报》发了一则加开京市号快车的稿件。文章中说,为便利远程旅客起见,昨日起加开京市号头等快车,经下关直达白下路,全程仅需29分钟即可到达,每日上下行对开各六次,票价每位四元,凭票上车,秩序良好,座位疏通,行驶稳快,旅客均称便云。根据历史记载,这条铁路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在著名的南京保卫战时的调兵遣将,输送军火。南京被日军占领后,京市铁路沦入敌手。小铁路成了日军运输的牺牲品,占领者只顾使用,不谋改善,线路、机车、车辆已破烂残缺,几不成路。

抗战胜利后,南京市内小火车在很短的三个月曾一度盈利540万元,但此后每况愈下,月月亏损。为弥补亏损,后来,自1946年1月至1949年3月竟调整票价24次,由于价格越来越高,乘坐的人越来越少,亏损也越来越严重。

档案记载,南京解放后,小火车获得新生,再度风靡发挥效用。“然而,此路纵贯全城,穿行闹市,全线平交道口达30多处,对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噪声环境和城市发展影响较大。所以,后来应各方要求,1958年进行了拆除。从此在南京市区运行了近五十年的小火车消失了。”文史专家时盛麟说。

历史深处的小火车,让一些老南京人怀念不已。西祠网友枫林细雨在挥别南京西站时,写下了回忆文章《我坐过南京的小火车》。记者联系到他了解相关情况。他姓钱,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火车就是小火车。“1957年我11岁,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南京团市委曾组织过一次全市部分少先队员坐小火车观光的活动,当时命名为‘儿童专列’,实际上这也是唯一一次为儿童所开的专列。”

钱先生还回忆说:“市内走火车,乃南京一奇。火车行驶很慢,我们经常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听着火车呜呜的声音传来,内心充满了新奇与兴奋。”钱先生说,因为当时只有南京的市内有小火车,所以市民一说起它,就充满自豪之感。“1958年时鼓楼一带已经比较热闹了,但是听闻在铁路建造之前,那里还是一片荒凉,可见小火车在南京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钱先生说。

老年人怀旧的心绪,也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为了“感觉”当年的小火车之旅,有一名叫“火车怪客”的网友,怀揣着小火车行进路线图,骑车重走京市铁路,还在西祠胡同发帖讲述了他不平凡的旅行经历。也许在他走过的路上,依稀还能传出小火车车厢内叫卖报纸、油条、茶叶蛋的吆喝声,家庭主妇闲聊声和公司职员的窃窃私语声……

铁路轶事

蒋经国书信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内战的爆发,“京市铁路”的运营也举步维艰,陷入了困境。1948年6月,南京市民俞洪声曾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京市铁路”

此后不久,“京市铁路”发生的一起重大事故竟然还惊动了时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的蒋经国。原来,有个青年在坐火车途经金川门时,不幸跌落车下,被火车碾压致死,事故发生后,竟然无人问津,引起极大民愤。可巧的是,死者的哥哥与蒋经国是同学,碍于同窗情谊,蒋经国便亲自写信给当时的南京市市长沈怡,要求妥善处理。

信的前半段转述了事故的经过,后半部分则是要求市长出面责成有关部门妥善处置。言辞尚属恳切,要求也无不当,还流露出这位踌躇满志的“王储”治国安邦的雄图大志。仔细剖析信上收件人的批复,其中还暗藏玄机,沈怡在用红铅笔所作的批示中称:“齐处长查明办理并即代拟复。”其奥妙在于“代拟复”三个大字。看得出,沈市长并不屑搭理这个“王储”。在这起事故中,蒋经国只看到事故的表象,却没看到其中的根源。

下关站爆炸

1949年4月23日中午,不少南京市民听到下关方向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是下关站发生爆炸。

李庆祥、周锦云、王道三人是“京市铁路”下关站的工役,据他们回忆,在23日早晨,车站曾接到南京总站的电话,命令所有车站员工限时离开,三人接到命令后便立即离去。中午11时左右,下关站内传出轰然巨响,车站被炸毁,周边房屋也被波及,虽未倒塌,但已全部倾斜。

原来,就在国民党各路人马大举向南逃窜时,蒋介石下达命令毁坏一切交通站点。特务头子毛人凤指挥安放炸药,炸药放置的地点多为铁路、桥梁、码头等,下关站就是其中之一。

这起爆炸案是由蒋军一个工兵营长带领一班士兵执行的。他们首先引爆了车站内装甲车上的炸药,随即车站里提前埋放好的大量炸药也相继爆炸。就在“轰隆”一声巨响后,刚刚装潢好的号称“国门”豪华型车站,瞬间墙倒楼塌,八辆火车头和仓库里存放的一批昂贵设备全被炸毁,车站顶棚也被炸开一个巨大的窟窿,至此,“京市铁路”彻底瘫痪。

意外事故

“停靠站台时常有人跳车逃票”

因人员拥挤坠车事故也不少

当年的南京小火车,运行速度相对于人力车和马车而言是比较快的,但档案记载,民间有“汽车跑的比火车快”,并将此称为南京之“一怪”。

火车为何比汽车跑得慢呢?王菡介绍说,小火车的车门在车厢中间为推拉门,作为在车厢左右两侧为长条形,中间站人,车顶有拉手,和今天的地铁车厢差不多。“乘客上车时只需用手抓住拉手用力向上蹬,下车时则纵身往下跳。小火车行驶在闹市区,沿线道口多,站距比较近,刚启动不久又要减速,因此车速不快。”

正因为车速较慢,且可以直接纵身往下跳,因此,常有市民不买票,直接逃票来坐车,因为人多拥挤以及跳车所造成的事故频出。

四十年代,当时的《首都晚报》曾经报道过拾煤渣的三女孩跳车发生了惨剧。报道中显示:“今晨8点23分,京市小火车第706次车,由白下路驶下关,到国府车站,尚未停稳时,适有拾煤渣小孩二十余人,由车上跳下,有三女孩跳车时不慎被辗,造成一死二伤。一个被‘腰斩’,一个腿被辗断,还有一个被‘破相’。”报道中,该站站长说:“铁路秩序,甚难维持,军人无票乘车,无法制止,其他学生及拾煤小女孩,亦无票乘车,见查票员时,竞相跳车,视此情形,危险之极。”而在当时南京市铁路管理处的档案资料中,对于跳车事件的报告也层出不穷。1946年7月23日,丁家桥工作人员做的报告资料显示:22日晚10点13分,车尚未停稳,有一军人由车上跳下并滑下月台,所幸未被轧死。

因人员拥挤坠下车的事故也有不少。铁路档案资料中中一份35年7月的签呈显示:“26日,忽然发现有一着白褂子黑裤乘客跌卧轨侧,经急救扶入室内,询其致跌之由,竟茫然不知所答,围观者或云‘为鬼所迷’,经击以二记耳光,方始清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