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会报德记

更新时间:2023-04-11 07:52

《八关斋会报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唐大历七年刻在八面石幢上 。唐武宗时灭佛,毁其五面。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据拓本将其补全,明嘉靖时加盖碑亭,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试图盗取此碑,在当地军民的努力下将其保住。

简介

唐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碑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埋于土中。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碑,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将缺字补齐,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还是原石拓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錾凿数处(而不是錾成数段),就地埋于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补刻五面却是事实。通过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验证,八面中最宽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应该一致的,崔倬补刻时把有錾凿的几面磨平一些以便补刻字是合乎情理的。另徐珂《清稗类钞》叶鞠裳论碑之补刻:鲁公《八关斋记》,《中州金石记》以为重刻,世无异议。然考记后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书颜鲁公石幢事》,有云『三面仅存,委埋於土』。又云『惜其烟没,遂命攻治。虽真瞻悬越,貂狗相续,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於后。』观其词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补刻者五面耳。《宝刻类编》先题颜真卿撰并书,后题大中五年崔倬补书,良得其实。盖旧碑再立,重刻者多,补刻者少。余所见唐碑,经后人补刻者,惟此四石而已。

1966年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造反派”将其砸断推到,石幢被毁前距“锁龙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门,其余七面镶嵌着历代文人雅士题跋及书法碑刻作品,后被烧石灰了。据参与者的回忆,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绳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将其拉倒,因石幢历经千年本身就有裂纹,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现断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5面断成两截;第五面后两行、第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体脱落,至今下落不明。1972年再次发现时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张华亭带人拉回艺术馆,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后归博物馆,2003年博物馆搬迁时归还睢阳区文物局,现存八关斋景区内。

商丘博物馆在成立之后即商讨“八关斋石幢”修复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毁严重,1988年文物工作队队长闫根齐从新乡博物馆借来明拓剪裱本《八关斋会报德记》,由张华亭老师双钩一套备用。后因技术、资金和选址等问题一直未能如愿。1992年商丘县人民政府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张华亭处借得此双钩手稿为底本,1993年刻成并立于八关斋景区内。1994年归还双钩手稿,几年后发现遗失过半。后来张华亭老师将其残稿送与痴迷“八关斋”研究的毛晓宝先生收藏和研究,现藏商丘听雨轩。1997年建成碑亭,1997、1999年两次对院内进行绿化。

1993年商丘政府在原址重刻石幢 碑文内容史书有载,唐朝节度使史思明有位部将叫田神功,“安史之乱”发生时,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商丘)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宝应元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 信都郡王。

人文历史

唐大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一个多月才好。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宋州刺史徐向同意,出俸钱30万,于农历五月初八,在开元寺内设八关斋会,邀请1000名僧人前往诵经念佛。随后,州县官吏长史等文官设1500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等武官设500人为一会;地方士绅设5000人为一会。一时间,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事昼夜不息,善男信女八方云集。为记载这次活动,州郡长官又从千里之外请来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他撰文并亲笔书写,颜真卿千里之外应邀而来,满怀激情,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其文不仅书法价值极高又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后刻成八棱石幢,高2.7米,共8面,每面宽约51厘米,全文983字。 此碑字大如拳,是颜真卿六十四岁时书, 笔法老辣却不失生涩之气 。较麻姑亲礼更多自在,比多宝塔更多凝练。在颜碑当中比较特别,没有多少颜书后期的规律化特点。笔法似散实凝,消散苍茫中多精到森严。风骨与瘗鹤铭相似。

其他信息

因为碑刻屡遭劫难所以其拓片流传较少,清代拓帖已很珍贵,早期的 更是少见。其中以上海博物院、新乡博物馆和商丘听雨轩收藏的旧拓本最为著名。现在能见到的拓本多是重刻后的拓本,与原迹略有不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