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票供应

更新时间:2023-10-30 19:05

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严重匮乏的一种消费方式。

形成原因

20世纪50年代初,战乱创伤未愈,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奇缺,商品流通无序。一些投机商把持商品流通市场,欺行霸市,囤积居奇,购进则压级压价,销出则哄抬物价。老百姓买难卖难,买1斤食盐要付出100斤粮价。1953年,国家在民主建政、民主改革的基础上,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对工业、农业、手工业、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工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发展,农村按土地改革、查田定产的常产为依据,对农民各户依率计征公粮,社员交售爱国余粮。民用生活必需品——食盐,由国家统管统价供应。

当时国家粮储不足,为保障军、工、城市非农业人口用粮和农村灾荒、丰歉余缺调剂用粮所需,1955年开始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是年农业收成较好,秋收季节,我被抽调参加县上粮食“三定”工作培训。后被分配到燕子砭区的二郎乡搞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工作。整个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每阶段为15天。第一阶段,调查摸底,进行粮食“三定”一定3年不变、丰收不忘国家、巩固国防、巩固工农联盟等政策的宣传教育。组建由贫下中农代表、党团骨干、村组干部参加的三结合评议小组,逐户核实人口、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大家畜、生猪头数等基本情况;第二阶段,组织农户分作物、地块申报粮食产量,自报公议,民主评定,三榜定案;第三阶段,核算汇总,定购定销,发证到户,按各户定案粮食总产(薯类四折一),留够人均400斤口粮、籽种、饲料和应交公粮,有余的为余粮户,不足的为缺粮户,不余不缺的为自足户。余粮户发证定购,每年优先完成公粮入仓,按任务向国家交售余粮。缺粮户公粮可以交代金,仍不足者,发证定销,凭证供应。

集体化后,农户个体生产单位转为集体生产核算单位。农业生产集体经营,产品集体保管,收益统一核算,按劳分配。农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评记工分记入劳动手册,按劳动工分参加分粮分钱。农民视“手册就是吃饭碗,工分就是粮和钱”。人均口粮400斤,年终决算,工分值扣除口粮钱,即为应分得现金的余钱户;工分值不足口粮折价款者,为缺钱户,缺额部分交钱称粮。国家每年向核算单位征集公粮,定购粮、油任务。年初层层下达落实计划任务,分夏、秋两季入仓。农村逢春荒、麦后荒、冬荒、灾荒“四荒”时期,国家下达返销粮指标,评定到缺粮户,发证供应。

粮、油双统后,粮票进入流通领域,国家印制全国通用粮票,各省印制地方粮票,宁强还印制过县用粮票。粮、油由国营粮食部门独家经营,关闭粮油市场,一律不准上市自由交易,不准同国家抢购、套购粮、油,不准黑市交易。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方可允许少量上市调剂余缺。对军、工、城市非农业人口用粮、副食加工、酿造、特需用粮,实行统销计划定量,就地凭票证供应和按指令指标批供、拨供。货币附加无价票证的交换形式,先从粮、油流通领域实行。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定量25市斤,小孩按年龄段定量不等,最低为不满周岁的婴儿,每月每人6市斤。核发城镇居民购粮证,定点分月凭证按粗细粮比例搭配购买。买粮经过排队、交粮本、下粮证、开票、交款、付粮6道程序,厂矿企业工人分工种定量。机关职工每月人均定量30市斤,核发集体购粮证,凭证分月购粮或领取粮、油票。工业、酿造、副食加工用粮,由单位报送用粮申请报告,经审查从上级指令指标中拨供。特需用粮凭证明批供。职工出差、居民外出,根据需要由单位出据证明,到粮食部门领取粮票或用省粮票兑换全国粮票。农民因事外出,凭证明用粮食到粮食部门兑换省或全国粮票。职工下乡在农户家就餐,每餐交粮票半斤。商业营业食堂先由粮食部门预拨少量底粮周转,供应主食收粮票,旅客进食堂吃饭得排队,交粮票和钱买饭菜牌,凭牌就餐,食堂再用回收的粮票购粮。人口死亡、出生凭证明办理粮、油注销和增加供粮指标登记。户口迁出迁入、职工工作调动要办理粮、油转移关系。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件,粮食是倍受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为力争粮食自给有余,实现耕三余一目标,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粮食生产而开展,宣传贯彻“农业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推行“水、肥、土、种、密、工、管、保”农业八字宪法。期望通过大搞实验田、高产田、跃进田、丰产方、丰产片来达到高产。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向荒山进军、向河滩要粮来增加粮食产量,收获季节以细收细打、颗粒归仓来增产增收。号召增产节约,计划用粮,瓜菜代。动员户均春种百窝瓜,秋种2分菜。大秋收过后,接着组织劳力开展小秋收,把抛之为废、收之为宝、能吃、能用、能卖的木本粮油代食品、土特产品统统收回来,用以弥补粮食不足和增加收入。到处搭立跃进门,刷写:“增加生产、励行节约。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家中有南瓜,省粮石七八”;“菜当三分粮,有菜心不慌”等标语口号以鼓舞士气。但由于体制上的急于贪大求统,工作上的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全民大炼钢铁, 以及“文革”动乱,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总是不遂人愿,屡遭挫折,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粮食计划定量凭票证供应的办法一直延续。

社会商品存量是调节供求关系的物资基础,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商品物资大于社会货币流通量,消费者才有选购的余地,才能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一度时期,国营商业占领粮、油以外的所有商品经营阵地,统揽工业品(农机除外),支农产品、 民用生活必需品、农副产品的购、销、调、运、存业务。棉布、棉花首先实行凭票供应,后逐步扩展到其他紧缺商品。70年代初,我从基层调县上做了一段商业工作,这时商品流通领域附加无价票证使用的品种愈来愈多。县商业局统管商业、供销、合作、工商、物价业务。棉布、棉花、百货、针织、文化用品、农药、化肥、铁、竹、木、农具、灶具、五金、电器、石油、煤炭、麻、茶、糖、烟、酒、副食、食盐、酱、醋、肉、禽、蛋、调味、水产、药品、药械、药材、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外贸物资、蔬菜、果品以及营业食堂、旅社、理发等,均由商业统一经营和管理。商业机构网点遍及城乡,县设百货、生产资料、糖业烟酒副食、食品、土产、药材批零兼营公司和阳平关商品转运站(各专业公司设库),各区设基层供销社,公社(乡镇)设分销店,大队(村)设代销点。工业商品由上而下批发提货调运,农产品由下而上收购上调交货。工厂生产的产品产销不能直接见面,作出厂价通过商业批发(作批发价)渠道流向零售网点(由县上核定零售价),再同消费者见面。一地同一种商品不得有两个价格。农副产品由基层商业环节以派购、定购、计划收购,完成任务后向县主营公司上调交货,由县公司按计划完成上调任务和安排地销。农副产品共分3类,即:一类粮棉油,为国家统管物资;二类为省管物资,计划定购、派购;三类为计划收购物资,完成收购计划,允许自产自销,不准长途贩运、转手倒卖从中渔利。为缓解部分商品供不应求的矛盾,防止商品“走后门”,保障消费者最低需求,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紧缺商品,实行计划定量凭票证供应。主要有:一是棉布、棉花属国家统管物资,民用棉布、棉花由国家计划安排,省上印发布票、棉票,按人定量凭票供应, 一年一定不跨年度;二是食盐、照明煤油计划定量凭票供应;三是生猪、鲜蛋向农民定购、派购。生猪实行交五留五政策,即:农民自食一头向国家交售一头,自食半头向国家交售半头。全县统一收购总量完成计划上调任务,根据存量安排地销,非农业人口每月定量发票,人均月供大肉五至七两。肉票当月有效。鲜蛋完成上调计划,留作少量地销,用于特需批供;四是蔬菜。在城关、大安、阳平关、燕子砭3个非农业人口集中地区和厂矿区,建有商品蔬菜生产专业队。按照“计划种植、排开播种、粗细调味搭配、四季常青、淡季不淡,旺季不烂”的要求,承担蔬菜生产任务,交商业蔬菜门市部,供应机关厂矿、城镇居民。蔬菜经营部门根据菜源安排,酌情凭排队或借粮证、户口本供应;五是糖、酒、烟。糖:除安排节日供应;特需用糖凭证明批供。酒:节日定量供应,年度安排农村供应插秧酒。烟:低档卷烟,敞开供应。高档卷烟批供;六是农副产品中的木耳、核桃、柿饼、土漆等,大部分完成内贸、外贸两个渠道的上调任务,少量投入市场地销。此外,对个别稀有量小商品,为防止私分和走“后门”,也有临时决定发票供应的做法。

优点

商品凭票证供应始于商品供不应求,末于供求平衡和产大于供。商品经济发展,物资丰富之时,就是无价票证取消之日。各种供应票证的产生和实施,在生产发展水平还低、商品物资短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历史阶段,对缓解供需矛盾,安定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支援国防,巩固工农联盟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国家经过体制改革,政策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再解放,经济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大幅度增加,商品物资产大于供,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流通领域的以产定销转向了以销促产,商品供应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经济发展,商品丰富,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已经取代了过去那种商品短缺、凭票证排队购物的历史。这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转轨定向带来的商品经济大发展。

回顾过去,以史为鉴。 常言道:“有钱莫忘无钱难,饱时要记饿时饥”。要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生产力将会不断解放,经济将会持续发展,商品物资将会更加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步伐—定会加快,人民的生活更富裕,前景更美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