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

更新时间:2024-07-18 13:46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大约在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地方。北回归线是一条重要纬线,其自西向东穿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台湾五省区。北回归线是一条具有多学科意义的天文气候特征的纬度线。

定义

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北回归线,北纬23°26′的纬线,太阳直射点自南移至该纬线时,折而往南返回,故名。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移并始终在北回归线(北纬23°26′)附近和南回归线(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线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很多植被、气候类型在这条北回归线附近渐变。这条线代表了很多事物的分界线,既是温度带(北温带和热带)的一条划分界线,也是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纬度线。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的时候,也意味着北半球的夏至日。它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相关的其它自然地理现象,如太阳直射点、四季、五带和气压带、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变化等等。

重要意义

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为黄赤交角,它是一条具有多学科意义的天文气候特征的纬度线。北回归线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北回归线上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北回归线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度带的划分界线

每年夏至日(公历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北回归线(不包括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不包括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天文特殊纬度线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当天文意义上的季节转换时,这条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区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自西向东穿越中国境内。“二十四节气”编排与这条特殊纬线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阳直射最北纬度线

每年的夏至日(斗指午,太阳黄经90°),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值达到最大,太阳高度可以达到90°,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含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极圈内是极夜。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26′附近和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线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线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斗指子、太阳运行至黄经270°为冬至,此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天又名日短至。

太阳活动规律: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相关变化: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穿越地区

北回归线是一条假想存在的纬度线,被北回归线穿越的省区其相对南端纬度必须要小于23°26′17″N,在中国境内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台湾五省区,穿越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福建省漳州市所属诏安县、东山县的管辖海域、台湾山脉。

自120°W起由西往东,北回归线穿越的国家依次有美国、 墨西哥、 巴哈马、 西撒哈拉、 毛里塔尼亚、 马里、 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 埃及; 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 印度、 孟加拉国、 缅甸、 中国,共计16个国家及地区。

北回归线穿越的大洲分别是非洲亚洲北美洲,穿越的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同时,北回归线穿越的气候分别是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现所谓“回归沙漠带”。唯有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台湾等几个地方,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成因

北回归线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这个椭圆所构成的平面叫轨道平面,亦称黄道平面。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倾斜的,其夹角约为66°34′。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始终保持不变(平移),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相重合(不平行),而呈倾斜状态,其夹角是66°34′的余角,即23°26′。这个夹角叫黄赤交角。与黄道平面在地球表面的大圆相切的纬线即为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为北回归线,南半球的为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每年太阳能够直射到的位置最北的纬线(约在23°26′N),位于热带北温带之间,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地标

综述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北纬23°26′是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每年只有在夏至这天才能看到“立竿无影”的天文现象。在中国多地建有北回归线纪念碑、广场、标志塔等纪念建筑。下面罗列出一些比较知名的纪念建筑:

台湾北回归线纪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湾省花莲县丰滨乡北回归线纪念碑。台湾共有三座北回归线标,横过台湾澎湖嘉义南投花莲四县,一座在西半部的嘉义县水上乡,另外两座在东半部的花莲瑞穗乡和海线丰滨乡。花莲县丰滨乡北回归线纪念碑,位于东部海岸旁、滨临太平洋,在省道台11线27公里处,地属花莲县丰滨乡。碑顶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圆球,圆柱形的标志,上只标示“北回归线”,标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纬23°27′4.51“等字样。热、温两带以北回归线为界,由此以南为热带。

云南西畴北回归线公园

西畴县城西面的出入口处,与县城隔一道山峡,海拔1526m,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主标志名“回归亭”,呈飞碟状,看起来像亭又像塔。回归亭四周均有窗,顶部正中间有一圆形天窗,与亭内大厅正中央相对应,作为夏至日观测太阳直射之用。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占地1500平方米,以公元2038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北纬23°26′)为主轴线。北回归线从墨江县穿城而过,被誉为“北回归城”。

广西南宁大明山北回归线标志塔

在广西南宁的大明山风景区上有一块约两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建立在大明山旧伐木场的路旁,并设有北回归线科普廊。

广西桂平北回归线公园

桂平北回归线公园北回归线标志是一座呈正东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筑,弧形中心顶端托着一个直径6m的地球仪,球体正中有直径16cm的“窥阳孔”,太阳光经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的桂平点上。标志的东西方向嵌有宽5厘米,长20多米的北回归线标志指示线。

广东汕头北回归线标志

坐落在汕头鸡笼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天坛式,分三层,第一、二层,第一、二层,各高1.33米,各分九级台阶,顶层高0.3米,只一级台阶。支柱为两个“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米,不论从那个方向望,均呈明显的“北”字,突出北回归线主题。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撑,空心,直径5米,球面标绘世界轮廓图,商标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中有一直径24厘米的不锈钢管,指向天顶,垂直地平面,贯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检验太阳直射用。

广东封开北回归线标志

坐落在江口镇江滨公园内,坐北朝南。该标志的底座宽12m,内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状,外圈用花岗石拼成八卦状;有四条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撑着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对“离”位,四根斜柱分置于巽(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锈钢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两块羽翼飘出,任何位置观看,均显示“北”字,寓意“北回归线”和“火箭冲天”。塔顶置一直径62.1cm的铜球,象征太阳,铜球顶部中央有一直径10cm的圆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检验。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23°26’28”44N,113°28′56.16E)距离广州42千米,是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标志塔四周有显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的4个羽翼。塔身正面刻上贴金的“北回归线标志塔”7个大字。塔底中央嵌有一颗铜心与顶球相对,塔身是空心的,北回归线正从这里通过。每年夏至这一天正午12时26分,太阳的直射光经过这里的一刹那,人站此处,不见影子。

其它相关

计时文化

在北回归线上利用日影测时刻。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位置变化

根据当代天文观测,由于受岁差、章动和极移等天文因素的影响,北回归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都会缓慢变动。目前,北回归线每年由北向南缓慢移动,每年移动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4.4米。据天文学家分析,北回归线的最北纬线出现在北纬24度14分39秒,最南纬线发生在北纬22度37分56秒,平均值(中点线)大约在23度26分17秒。北回归线最北与最南纬线相差约1.61度,南北距离相差约180公里。北回归线的完整往返周期时间大约是37158年。

1976年,在第1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通过决议:决定将2000年的北回归线地理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以后,由于北回归线继续缓慢向南移动,每年向南移动的度数大约为0.46845秒,即平均每世纪向南移动约为47秒。大约在11300年(即再过9291年),北回归线将漂移到最南点(北纬22度37分56秒)。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北纬23°26′±1°的范围内变化。

奇异现象

历史上,在北回归线上发生过许多奇异现象,如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撒哈拉大沙漠,都在回归线附近。

旅游资源

北回归线云南段的地质旅游资源主要有洞穴类、山石景观类、水景类、峡谷类,其中山石景观类与水景类资源较多。 云南省北回归线地区具有寒暑短促、舒适长连的特点,3—11月处于舒适期,其对应春季、夏季和秋季,均适合作为长期旅游的最佳时间,而1—2月和12月处于较舒适期。

北回归线星象文化

双至星象出米洞

每年夏至日 (6 月21 日前后) , 太阳在正午直射北回归线地带, 沿线地区均可出现“立竿无影”的天文景观。在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出米洞”内有一个直径约5 米的通天洞口。每逢夏至 (6 月21 日) 及其前后中午12 时许, 阳光直射洞里。每逢农历11 月16 (望) 子夜0 时许, 还可观赏到满月的月光直射洞里。

双分星象卧佛含丹

在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 每年“秋分”前夕, 大约9 月16 日18 时, 夕阳西下时, 一轮红日, 便从横卧在一尊形似天然山体的“卧佛”口中徐徐落下, 呈现“卧佛含丹”的奇美景象:每年“春分”后7 天, 大约3 月28 日夕阳西下时, 再现“卧佛含丹”景象。

海平星象日出东方

位于中国最东面的台湾花莲丰滨北回归线标志, 东临太平洋。一年四季都可观赏一轮红日跃出海平的壮丽景象, 并可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不同节气观测日出时间和日出方位的变化。在福建厦门观赏日出, 便可欣赏到太阳光线从海平面射入欧亚大陆之门, 朝霞映天, 普照大陆之胜景。

北回归线星空

北回归线地处低纬度地区, 不仅可以看到北天球全部的星空, 而且还可以看到南半球大部分的星空, 包括南十字星座乃至全天空21 颗最明亮的恒星。得天独厚的地理观测位置, 可观赏更广范更深邃的精彩天象, 如流星雨, 水星东大距、西大距, 小行星, 彗星, 日食月食等。

陨石文化

1976 年3 月8 日在我国吉林和2013 年2 月15 日在俄罗斯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陨石撞击事件, 激发了国人参与陨石文化活动的热情, 猎星旅游、陨石文化科普展览等活动广受公众欢迎。北回归线陨石文化与其他观赏石文化结合, 可更显区域星象文化特色。

天文潮汐

我国北回归线带濒临大海、水系丰富。端午节又叫“夏节” (农历五月初五) , 每年端午节, 各地的赛龙舟活动隐含星象文化民俗传统。广州珠江的亲水码头, 珠江上游经广西主流大致与北回归线平行, 观测天文潮汐别具优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