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鲨目

更新时间:2024-06-13 13:14

扁鲨目(Squatiniformes)是软骨鱼纲的1目,本目仅1科扁鲨科,1属扁鲨属约13种。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侧延伸游离如袍袖,因而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5个,宽大,延伸至腹面;背鳍2个,无硬棘。

形态特征

本目物种体平扁。吻短而宽。鼻孔前位。眼背位。胸鳍扩大,前缘游离。鳃裂5对,宽大,紧邻胸鳍前游离缘。口宽大。上、下颌齿同型,细长,单齿头型。背鳍2个,后位,无硬棘。腹鳍宽大,接近胸鳍。无臀鳍。尾鳍宽短,后部无缺刻,帚形。化石种见于上侏罗纪。仅有1科1属13种,我国有1属4种。

扁鲨目( Order Squatiniformes)全球有1科、1属、15种。全部为海洋种类。

体平扁。吻甚短且宽。眼背位,无瞬膜和瞬褶。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具须。口宽大,亚端位。上下颌齿同型。喷水孔大,位于眼后。鳃孔5对,宽大。背鳍2个,无硬棘。无臀鳍。腹鳍宽大。胸鳍扩大,外绿游离,向头后伸延。卵胎生。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中国有:

星云扁鲨,喷水孔间隔小于眼间隔;胸鳍外缘与后缘大于90°;胸鳍前、后方及背鳍基底具暗色斑块。现仅见于南海,也随暖流分布到朝鲜釜山和日本南部沿岸。

日本扁鲨,普通体长1米以内,大者可达1.5米,喷水孔间隔大于眼间隔;胸鳍外缘与后缘呈90°;胸鳍前、后方及背鳍基底无暗色斑块。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和日本沿海也有分布。常浅埋于泥沙中,头部露出,静待鱼类到来,起而捕之。身体常分泌大量粘液,以去除泥沙。行动滞缓,不善游泳。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卵胎生。胎儿具很大卵黄囊,卵黄管粗短,每产10多仔。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大,为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东海产量较少,为底曳网兼捕鱼类。

下级分类

扁鲨目动物扁鲨

扁鲨属于扁鲨科下的一种鲨鱼,扁鲨与常见的鲨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形,身体呈平扁状,犹如一把琵琶,凶此有人也把它称为琵琶鲨。曾经一度广泛分布于大西洋东北部的海岸水域。胸鳍和臀鳍非常宽阔,可以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为海床的一部分。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灰色或褐色,有一些深浅色的斑纹,有圆锥状的触须,背上没有刺。身体的长度可达2.4米。

雌鲨与雄鲨的身体长度分别为2.4米与1.8米,体重可达80公斤。胸鳍像翼。头部及身体非常敦实、阔大,位于背部的眼睛又细又小,眼睛后边是一对非常大的气孔。鼻孔前有一对触须。头部两侧有一列皱褶的皮肤以及呈三角形的鳍。牙齿细小且锋利,上、下颚的牙齿形状极为相似。胸鳍和臀鳍非常端圆。它们有两条背鳍,全部都位于臀鳍后的尾巴上。没有肛门鳍,尾鳍的底叶较大。盾鳞尖细而狭窄覆盖着整个上表面以及大部分的腹面。鼻端和眼睛上分布着一些非常细小的棘。部分幼体小鲨的背部中央有一行刺。它们的背面呈灰色至红或者绿褐色,有黑白色的斑点,腹面为白色。幼鲨比成年的鲨鱼有更多的装饰,背鳍前缘较深色,后缘则为浅色,有淡色的线及深色的疙瘩,有一些的颈部还有白点。

最初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对扁鲨进行了描述,并被分类到角鲨属。可是他并没有定下模式标本。其属名是由法国动物学家于1806年用拉丁文“滑冰”衍生而来的。中国目前已发现有4种扁鲨,都是台湾所特有的。

扁鲨以往会出没在由挪威及瑞典南部至西撒哈拉以及加那利群岛的东北大西洋温带海域中,另外还包括地中海、黑海及不列颠群岛。近几年来,它们已经从北海及北地中海海域消失。它们大多栖息在大陆棚,喜欢柔泥或沙等柔软的海床,并且会在水深150米的海岸出没。北部的扁鲨群族在夏天的时候会向北迁徙,冬天则向南迁徙。分布于朝鲜西南部、中国、日本本州中部以南的海域。中国的东海、台湾海峡、黄海均可以见到。

扁鲨平时不喜欢活动,披一身与环境颜色近似的颜色,潜伏于海底,以逸待劳捕捉食物。可是一旦受到惊吓或者袭击,就能借助其宽大的胸鳍既可以“飞”又可以“滑翔”,特别是它的“起跑”速度非常惊人。扁鲨通常也夜间活动,会将自己隐藏在沉积中进行埋伏等待猎物的到来。它们主要吃柄息于海底的硬骨鱼、无脊椎动物及鳐科。

扁鲨属于无胎盘胎生,雌鲨每隔一年会生出7~ 25条的幼鲨。它们并不带有多大的攻击性,如果受到骚扰,就会很快地咬对方。

在古希腊时期,扁鲨就已经被渔猎作为食物,并且还被当作安康鱼卖到欧洲地区。自20世纪以来,频繁的捕鱼作业使它们的数量大大减少,如今已经从北部地区灭绝。剩余的群落也因为繁殖率较低而受到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动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