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学

更新时间:2023-05-04 19:18

教育伦理学(P&dagogische Ethik)是一门由教育学与伦理学整合而成的学科。主要在探讨教师职业伦理相关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曾经在其所撰的《隐士的黄昏》(Die Abendstunde eines Einsiedlers)中,从基督宗教的观点,将人神关系与父子关系类比,以作为人际关系建构的基础,并且应用到教育关系之中。

发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曾经在其所撰的《隐士的黄昏》(Die Abendstunde eines Einsiedlers)中,从基督宗教的观点,将人神关系与父子关系类比,以作为人际关系建构的基础,并且应用到教育关系之中。

同时,德国教育家塞勒尔(Johann Michael Sailer, 1751-1832)也倡议教育伦理学问题的研究。

其后,1920年代,价值教育学(Wertpädagogik)的提出,也涉及教育伦理学先前图像的探究,并且提出许多有关教育中正确和合法的问题,对于教育伦理学的建立相当重要。

此外,教育家杜普·霍华德(Heinrich Döpp Vorwald, 1902-1977)支持教育实在论者的看法,联系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传统,从科学的观点探讨教育伦理的问题,对于教育伦理学的建立贡献很大。

德国教育家边宁(Alfons Benning)首先在1980年出版《教育伦理学》 ,探讨了教育伦理学的基础,包括教育伦理学的结构以及教育的伦理责任等。

其次,美国教育家索提斯( Jonas F. Soltis )和史崔克( Kenneth A. Strike )在1985年出版《教学伦理学》( The ethics of teaching ),探讨教学论理的问题。再次,德国教育家嘉姆(Hans-Jochen Gamm 1925-)于1988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关系的问题。

又次,德国教育家欧克斯(Jürgen Oelkers)于1992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学的问题、实际的原则和展望等。

其后,中国教育家詹栋梁在1996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问题。接着,英国教育家卡尔(David Carr)在2000年出版《教学伦理》,探讨教学伦理的问题。

最后,中国教育家贾馥茗在2004年出版《教育伦理学》,探讨教育伦理问题。

研究对象

欧美、日本、前苏联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可概括为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三种类型。中国教育伦理学一直未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框架。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教育领域内的道德现象。

教育伦理学应当研究教育同经济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不能把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同教师伦理学、德育原理等学科研究对象相混淆。

模式及效果

教育伦理学的界定教育伦理学是教育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师劳动过程中伦理道德

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尽管教育伦理的思想在中外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则相对较晚。在高校尤其在师范高校,教育伦理学往往作为“两课”中的必修课在师范本科生中开设,其最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能所有基本要素中的伦理因素进行阐述,从而探讨在培养入这个教育根本目的中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以及教育伦理的规律。教育伦理学的主要授课大纲如下:

1.教育伦理学的建立;

2.人类的伦理倾向;

3.教育的伦理原则;

4.教育伦理学思想

5.教育伦理学概念;

6.教育伦理学理论

7.师资培育的教育;

8.教师的专业精神;

9.教师的教育信念

10.良心教育的探讨;

11.师生关系的探究;

12.教学伦理的概念;

13.辅导伦理的理念;

14.校园伦理的建立;

15.教育伦理学的应用。

探析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教育的本质是善的,但是违背教育本质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直接侵害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伦理学就是要对整个教育以及各种思想、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人文关照,以省察和规范合理性及价值性。

价值及依据

教育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价值实践科学。教育伦理的价值功能在于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效度地发挥,使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得以更好的满足,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中及其影响后得以真正提升。这体现了教育伦理学的终极价值关怀。其合理性依据是:合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合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善的理念。

核心原则

中国教育制度变革必须加强教育制度伦理的探究。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应坚持的一个核心原则。教育公正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不公正现象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高低收入两个群体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居住人口之间以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都存在着教育不公正现象,阐述了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指出优先完成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十分必要,效果最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态度转换和视野转换,教育界基本确立了教育公正原则。当前,有必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坚持这一核心原则,其具体现实要求是:第一,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教育公正优先的理念;第二,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消除人为造成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平等对待城乡教育、所有学校和每个学生;第三,依靠程序公正约束权力运作,使公正的制度安排化为公正的教育和管理行动。

功能向度

教育伦理学作为伦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二十年来既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又存在某些研究上的不足。要克服这些不足,使教育伦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入更高层次,教育伦理学必须努力彰显自身的学科个性,完善本学科的研究视域,使所设定的价值目标对处于不同德性层次的教育者都具有导向意义,还必须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具有较高德性的教育者向更高的善追求。教育伦理具有贬抑教育行为之恶和显扬教育行为之善两个功能向度。前者需要从规范性层面上,通过教育伦理建设来探寻教育善的实现路径;后者需要从主体性层面上,通过伦理建设来探寻教育善的实现路径。

展望

英、美、日本、前苏联教育伦理学经历了作为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的伦理基础研究三个时期。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受外来影响比较大,也明显地体现为相应的三个研究阶段。当今,作为道德教育研究的早期教育伦理学已被德育原理所取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传统教育伦理学已被教师伦理学所取代,教育伦理学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即以教育的自身伦理基础为研究对象。这一重大转变必将对教育伦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书籍

主要内容

教育伦理学新编》是由贾新奇博士编写的。教育在今天的发展状况是很成问题的。它被看作与其它任何职业一样的职业,被看作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一样仅仅是一种具体技艺,与其他职业的技艺无所谓高下的技艺。于是,对一个学生来说,重要的只是从教师那里学到某种技艺,主要是谋生的技艺,至于心灵的健全发展,这个对学生未来人生的至为重要的东西,他甚至从未听说过。我并不是说,教师不要交给学生技艺。专门的技术教育当然是要教学生职业技艺的。我只是说,即使这些学科的教育,教育者也需要把如何使用技艺才是好的方式,以及恰当地运用职业的技艺对学生的未来的好的生活(作为一个从业者的和作为一个人的好的生活)的重要影响,讲给学生,并以身示范。在这种教育发展状况底下,同样地,对教师来说,重要的只是不断发明新的技艺,新的把一种技艺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技术学。于是,这又成了专门的职业,这些技术在不断翻新,有人可以今天为你发明一种教育技术,明天给你发明一种更新的教育技术,却全不了解教育为何物。但是,尽管新的发明不断,人们却越来越看到,不仅学生的心灵,而且教师的心灵,都变得对人和人生浑然无觉和麻木。同时,人们却发现自己面对着人生的数不清的、并且还在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在对技术的信仰下,人们只能渴望不断获得新的技术的伟力,去砍掉那个多头怪兽的不断新冒出来的头。或许,一个人只有在盛年之后,才能多少有些能力反省这样的教育造成的问题,并且多少做些努力来做一些自我矫正。但是,人们在这时将有理由问:那么教育做什么去了?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一节从日常伦理道德观念到伦理学

第二节从伦理学到教育伦理学

第三节教育伦理学能做些什么

第2章教育伦理学中的善恶判断

第一节善恶判断标准的确立:三种模式

第二节对三种模式的简单评析

第三节教育善恶标准的主体性

第3章学校的相对自主性

第一节学校的自主性

第二节学校自主性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如何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的学校自主性

第4章学校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

第一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性

第二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第三节教育公正实现的可能性

第5章教师的职业观

第一节教师职业观的类型

第二节近年来中国教师职业观的变迁

第三节自利性职业观应有的限度

第6章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冲突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续)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的冲突(续)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与外部规定的冲突

第五节教师职业道德与外部规定的冲突(续)

第7章教师职业实践中的道德冲突(续)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与情绪、情感的冲突

第二节教师的道德困境

第8章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素与培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9章学生及其学习观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类型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形成基础

第三节自利性学习动机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1年)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后记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