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寺塔

更新时间:2024-05-14 11:03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法王寺后西北侧的山坡上,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中国较优美的古塔。

历史沿革

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当时为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讲经之处。

三国魏青龙二年(234年),更名为护国寺。

晋永平元年(291),在护国寺左建法华寺。

隋仁寿二年(602年),更名为舍利寺。该塔始建。

唐贞观三年(629)名为功德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更名为御容寺,大历年间(766~779年)复名法王寺。

五代后唐时期(923~936年),分为五院,仍沿用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旧名。

宋仁宗时(1023~1063年),又将五院合而为一,赐名“东都大法王寺”。

元、明以后,一直沿用“法王寺”之名。

建筑格局

法王寺塔坐北面南,平面呈方形,边长为7米,占地面积约49平方米,通高约35.7米,塔身下部略瘦长,无基座。该塔主要由塔基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法王寺塔为法王寺塔群中最高的一座叠涩密檐式砖塔,也是塔群中唯一的一座佛塔。因其具有明显的唐塔造型,而具体名称无考,文物考古资料中通常编为“一号”,故也称“法王寺一号唐塔”。

建筑特点

法王寺塔塔基地宫由鹅卵石保护。塔身下部略瘦长,无基座。塔身第一层南面辟圆形券门,门内砌正方形塔心室,直通塔顶。塔心室内佛台上供有泥塑佛像1尊,台下供奉明永乐七年(1409年)汉白玉佛像一尊。塔身上部为15层密檐,迭出最宽者约0.9米,各层密檐的高度和外展的宽度由下至上逐层递减,使塔体外部轮廊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檐间有假门窗。此塔通体采用长方形或方形青砖,由黄泥粘结砌筑而成,砌法多采用不岔分法,外壁敷有一层白灰保护。塔顶宝剎损毁。塔底层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方形塔心室,塔体壁厚2.13米。内部为空心结构,从底层可直视塔顶。

历史文化

法王寺

法王寺,原名大法王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有“嵩山第一胜地”之美誉。寺院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寺内古树参天,建筑宏伟,寺内两株银杏树是嵩山最老的古银杏,寺院藏经阁供奉的释迦牟尼卧佛玉雕,长11米,重18吨。寺院后的隋朝舍利塔、唐塔及元朝的月庵海公塔,风格独特,在学术研究和建筑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文物价值

法王寺塔高居寺院后部台地上,造型高大雄伟、秀丽挺拔,同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并称中国唐代三大密檐式塔。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且是整个法王寺的象征和标志,以时代较早、造型独特而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建筑价值。

文物保护

2001年06月25日,法王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法王寺后西北侧的山坡上。

登封市人民政府距离法王寺塔约8千米,驾车约15分钟可到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