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

更新时间:2024-04-21 14:00

游寿(1906—1994),字介眉,女,汉族,福建霞浦人。1932年至1936年,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后在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支边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历史系副教授、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人物生平

1906 年出生于福建省霞蒲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高祖是清嘉庆年间的谏臣,因弹劾庸员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愤然归闽,致力教育,近代著名政治家林则徐即出其门下。她的曾祖、祖父、父亲均工诗善书,酷爱翰墨。

游寿自幼聪颖,能诗善文。1920 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学勤绩优,深受邓仪中老师(邓拓的父亲)赞赏。1925 年女师毕业时值父逝,于是继父之职,出任霞蒲县女子高等小学校校长,从此开始了教育生涯。在此期间,她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4·12”时,为避反动派的搜捕而往南京,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后考取金陵大学文科研究生,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她在江西同革命活动家雷洁琼一起组织救亡活动。随后又调往四川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筹备工作。其后历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等职。

游寿在就读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时,便从金石大家胡小石先生学书,刻苦临摹,底蕴丰厚。她的书法,熔篆、隶、真、行于一炉;刚柔相济、燥润间出;会数弦而归一体,聚众工遂成已妙。有浓厚的“金石气”与“书卷气”,以其独特风貌,立足于当代书坛。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写道:“点划波撤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游教授挥毫十分重视笔墨之间的力度与节奏。她执笔,继承了何绍基李瑞清,胡小石依次相传的回腕执笔法,并深得其神髓。为书,曲线多于直线,中锋行笔,精神饱满,势雄力厚。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她继承并发展了胡小石先生的“涩笔法”,用硬毫浓墨,运笔迟涩,所书真、草、隶、篆无不精妙而能自出新意。

在大学时代,游寿主攻先秦文献,曾亲手钩墓《甲骨文前后编》和大量金石拓片,后参加整理善斋所藏青铜器,因此,她熟谙甲骨、金文书法。所临卜辞,一变纤细之态而以涩笔出之,粗壮枯涩,天真烂漫;所临金文,用笔方圆兼备,凝炼厚重,神采焕然,深得金石之三昧。

她的隶书,于《礼器碑》用力最深,又潜于汉简,取其飞扬之势,嗣后致力于西汉诸刻,因此,笔画瘦劲,波折飞动,晚年略变,更加凝重端庄,但仍以瘦劲为主,犹存“礼器”余韵。她的真书,幼习颜体。入大学后转而专攻北碑,精心临摹《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同时酷爱钟踩二王书法,至老临墓不辍。她以钟书与北碑相互渗透,又参甲骨、金文笔意,因此,书作既有北碑粗犷雄壮,又有钟踩、二王的娴雅疏秀,刚健中寓婀娜,道劲处见婉媚,似静还动,如歆反正,韵味无穷。她的行草,早年取法黄山谷,中年以后,极意于金石与北碑之中。她所书行草甚少,然而就在这稀见的行草书作中,仍可窥见迟涩生辣,碑味浓重,耿介拔俗的独特风格。

游寿的书法艺术的卓著成就根源于她的丰富的学识。她多年从事文史教学,对中国古典文学、史学、金石学、人类学均有精到的研究。1957 年,她主动要求支边,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任教已在黑龙江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她对黑龙江的考古、教育、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