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

更新时间:2024-03-29 13:18

艾比·罗森塔尔(Abraham Michael Rosenthal,1922年5月2日—2006年5月10日)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

生平简介

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森塔尔于1922年5月2日出生在安大略湖一带,具有犹太血统,但并非犹太教徒。罗森塔尔幼年就随家庭移居加拿大,后来又随父母来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他的家境十分贫穷,不仅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且有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由于贫困,他的五个姐姐中的四个都夭折了,而他自己也曾有一段时间腿脚不方便无法正常行走。在高中时,他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一段时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后来他进入了免费的纽约市立学院,二十世纪初纽约市立学院曾经辉煌一时。它提倡精英教育,为许多家境贫寒但学业出众的学生(特别是新移民)提供免费教育,被称为无产者的哈佛。罗森塔尔在大学时就为《纽约时报》撰写新闻通讯,1944年成为《纽约时报》正式员工,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从校园通讯员、地方记者、海外特派员、市闻版主编、助理编辑、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到专栏作家,为《纽约时报》工作长达55年。

从1969年至1986年,《纽约时报》都在执行总编罗森塔尔的掌控下,这位具有强势的作风、创新的编报手法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的总编,终其一生维护着《纽约时报》“无所畏惧亦无所偏袒”的报纸风格和自由派传统,带领《纽约时报》和整个美国一起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这17年也被美国媒体称为“罗森塔尔时代”。他于1999年12月宣布退休,但仍致力于写作。2006年5月10日,罗森塔尔在曼哈顿去世,享年84岁。

职业生涯

一、校园记者

罗森塔尔自幼学习刻苦,在小学和纽约德威特克林顿高中时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免费的纽约市立学院,在这里,生活压力得以缓解的他开始迈入新闻行业。

他首先加入了学校的报纸——《校园》的采写编辑工作。通过这个工作,他发现了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目标。由于优秀的表现,《纽约时报》开始注意到他,并邀请他担任该报的特约学生通讯员,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有着突出的才能,很快当上了编辑主任,不久顺理成章地成了校报总编。临近毕业的前几个星期,《纽约时报》聘请他担任正式的记者。罗森塔尔欣然接受,立刻离开学校,放弃学业投入工作,这也使他花费6年左右的时间补完余下的课程去拿到学位。

二、海外记者

1943年,罗森塔尔正式加入《纽约时报》,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的编辑主管不愿让他的犹太名字出现在新闻中,所以他的名字被简化为A·M·罗森塔尔,新闻界的同行都乐于称他为艾比·罗森塔尔。

经过一段时间普通记者的锻炼,到1945年,他被派往联合国工作,主要是采访联合国新闻。工作9年后,罗森塔尔被派往印度,作为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特派员。他在接下来的4年中穿梭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锡兰等地进行新闻报道,偶尔也会前往新几内亚和越南等地。

接下来,罗森塔尔于1958年来到波兰华沙,作为驻波兰特派员在那里待了一年半。他对当地的政治、民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以至于触动了波兰政府。1958年8月31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新闻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起轰动,至今仍被新闻学界称为“正话反说”的典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后来罗森塔尔因批评政府被逐出波兰,但他的报道大获成功。

三、罗森塔尔时代

1967年,他成为《纽约时报》的总编助理,1968年成为副总编,1969年成为总编,1977年升为编辑部的最高职位——执行主编。罗森塔尔主管《纽约时报》每日新闻的运作长达17年,主管每日和星期天版的运作长达10年。

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并对报纸进行了分叠,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最著名的事件是他不畏强权坚持报道五角大楼事件。越战的扩大化是五角大楼事件的起因。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这批国防部的绝密档案表明,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这种欺骗行径引起了早已强烈不满的美国民众更加高涨的反战情绪。

《纽约时报》在此文件的刊登过程中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强力阻碍,应美国政府申请,1971年6月22日,法院对《纽约时报》进行听证。罗森塔尔对此毫不妥协。当司法部提出列一份五角大楼文件中不可发表部分的清单时,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他表示我们绝不发表有条件的新闻,这不是我们的原则,《纽约时报》将永远不会接受政府选择什么应该刊登的原则。

美国政府最终败诉,罗森塔尔的坚持己见让以尼克松为首的政府名誉扫地,更增强了《纽约时报》对舆论的监督,维护了公民的利益。他后来回忆说,要是当时一开始就畏惧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压力,放弃报道,那《纽约时报》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是懦弱的形象,这简直不敢想象。

罗森塔尔强硬的性格和坚定的新闻理想在报道五角大楼事件中尽显无遗。

新闻思想

一、为满足读者需求进行改版和扩版

二、追求新闻准确,设立更正专栏

三、捍卫真实性和客观性,开创“编者的话”栏目

四、重视专栏的力量,开设“我的观点”

五、善用新闻人才,创新相关制度

数字与评价

1969年,罗森塔尔刚上任时,《纽约时报》只有2.38亿美元的收入,纯利润更是只有可怜的1400万美元。可是,到他离职,《纽约时报》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16亿美元,纯利润1.32亿美元。

罗森塔尔的去世让美国报界为之惋惜。《纽约时报》专门撰文指出,罗森塔尔凭借不懈的奋斗,从一个毫无名气的校园记者一路打拼,成为美国报业的传奇人物。已经退休的《纽约时报》前老板、著名报业大亨阿瑟·苏兹贝格(现任《纽约时报》发行人小阿瑟·苏兹贝格的父亲)在得知罗森塔尔的死讯后发表声明:“他是记者中的巨人,他也是最伟大的总编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