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症

更新时间:2024-09-08 13:48

恋物症是一种性变态,指反复出现以某种非生命性物品或人体躯体某部分做为性满足的刺激物,它受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联想所驱使。抚摸、闻嗅这类物品(或伴有手淫)或在性交时患者本人或性对象特此类物品即能取得性满足。

临床表现

恋物症(fetishism)指迷恋非生命物体,以此作为刺激物唤起性幻想和性冲动。常见于男孩,迷恋对象常为直接接触性体表的东西,如一绺头发、鞋、手套、内衣、内裤、丝袜、发夹、别针、项链等。恋物癖患者往往不能去爱一个实际存在的、完整的人,而只对其穿着或佩带的物品感兴趣。有时为了获得以上物品,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去偷,因而触犯法律。如一名13岁男孩,多次偷拿母亲的胸罩和内裤,躲起来嗅其气味,被母亲发现后遭责骂;幼时父母离异,母亲对其关心较少且缺乏耐心,主要由祖母照看;体格和智力正常,青春期刚发育;称想接近母亲但又怕,嗅母亲内衣时感到很愉快、甚至兴奋。

评估与诊断

根据DSM-Ⅳ的诊断标准,要诊断恋物症,必须具备三条标准:

A.至少6个月以来,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例如女性的内衣)来激起性幻想、性迫切愿望、或行为。

B.这种幻想、愿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恋物癖所用物体并不仅限于易装(如异性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如某种振荡器)。

发生原因与发生过程

恋物癖通常是童年时性心理发育受阻,大多有性对象泛化或以象征物代替性对象的趋势。在青春发育期,又习得了以某种物品或人体的某部分为性对象的性感满足行为,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了恋物癖。有些顽固性恋物癖者或多或少地伴有某种遗传或先天方面的缺陷。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童年不良教育环境或素质性因素有关。恋物癖可能是在偶然情况下,通过条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如有一个对鞋、袜形成恋物癖的人,是在他年轻时性欲尚未明确定向时,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浴室门的钥匙小孔窥视了女/男子裸浴,当时因为钥匙孔隙视野小,只能看到该女/男子的鞋、袜及一小部分身体,这时恰好引起他的性兴奋。又由于他有易于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倾向,虽然这种无关刺激只是偶然地与性兴奋相结合,但较容易地形成了巩固的条件联系。此后,这一偶然出现的刺激(即女/男子的鞋、袜)单独出现时,便可形成性反应,进而产生了恋物癖。

预防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性倒错者尚未完全定型,比成人容易治疗。从小注意儿童行为可能出现的偏异,特别关注患儿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进行家庭治疗和社会干预。对于少数性兴奋过强的患儿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降低性兴奋。

儿童的性健康培育越早施行越好,从优生做起,抓好遗传素质,并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科学的性教育素材。

对儿童期出现有明显恋物倾向者,除了进行性教育外,应在正面引导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开朗性格,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增长知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等,从而防止恋物癖恶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