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禾原

更新时间:2023-12-16 17:08

神禾原,陕西省西安市境内的黄土台原阶地,位于长安区南部的古樊川和御宿川之间,是长安八水之滈河潏河的分水岭。神禾原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起王曲街道北江兆村,北至韦曲街道何家营、贾里村等村,长大约11公里,宽1.5至2公里,海拔490米至601米,高出滈河和潏河530米至570米。其范围涉及西安市长安区的太乙宫街道杜曲街道王曲街道韦曲街道郭杜街道等部分地区。

历史沿革

神禾原王曲原段古称绝龙岭。传说商朝末年,周商之战时,商太师闻仲战败,自刎而死于此处。后人哀其忠烈,在此修太师洞,四时祭祀(其故址在神禾原南坡,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南堡寨之间)。

西周宣王时,大将军仲山甫平殷商后人樊国之乱有功,周宣王封仲山甫采邑于樊,且迁古樊国民于此地(史载;樊,尧之支孙)。其筑城故址在今神禾原北坡三府衙村(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三府衙村。山甫谐音三府)。

秦时称神禾原北坡以下为樊乡。始皇七年(公元前二百四十年240),始皇祖母、庄襄王母夏太后薨,独葬于杜东(贾里村东神禾西北部原头上。《史记》有载)。此墓日前得以发掘,其规模堪称“中国第二大墓”。尤其堪称国宝的“天子驾六”车马文物的出土,更增加了神禾原历史的厚重感。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大将樊哙出蓝田取秦樊川。

汉建立后,高祖刘邦以功封樊哙为舞阳侯,赐食邑于秦之樊乡。其范围东起义谷(今西安市长安区引镇大峪),西至下杜城,谓之樊川,西狭东广,又名后宽川。(今西安市长安区潏河两岸古樊川左近,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兴盛坊村附近原有汉舞阳侯樊哙祠遗迹,今已无存)。

汉惠帝末年,太尉周勃平诸吕之乱时,吕产、吕禄等曾到樊川,见樊哙夫人吕嬃(事见《史记》、《汉书》)。

汉武帝扩建上林南苑,将樊川、御宿川尽括其内。御宿川在城南四十里,东至石鳌谷(今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西尽沣水,东西五十里,南北十五里。

因武帝在滈水岸畔筑王宫别馆,禁御不得使人往来。汉武帝常夜间微服出猎,夜宿王宫,后来名此川为御宿川。(事见《史记》、《汉书》、《类编长安志》《西安通览》等)

汉武帝修王宫时,筑渠一条名王渠,后谐音为王曲,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名的由来。

汉上林苑之大,之广。汉司马相如、扬雄等后人皆有著作描绘。足见昔时辉煌之景,令今人难以想象。

西汉末天下战乱不息,赤眉军、绿林军等对汉上林苑大肆毁坏。汉光武帝派大将马援驻长安时,马援驻军上林苑,看到一片荒凉破败景象,令附近民众耕种上林,以支军需。随着东汉建都洛阳,古樊川、御宿川只有任其发展无大的修建。

东汉年间到魏晋以至隋,王朝的更替犹如走马灯似的,这一带虽几为京畿之地,面对变换无常的时局,谁也无心思观赏古原古川美丽景色,只有晋代-----前秦时期,前秦王苻坚迎国师当时佛教界领袖人物道安法师入都城长安五重寺(又名义安院,唐宋后称道安院,道安寺)。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北新村神禾原畔,此地名曰鸡子山,当地又称鸡子殿。登临此地,前俯潏河清流四时不断,古樊川四季美景饱览无余,右望少陵原畔兴教寺如在眼前,左望杜曲镇楼舍饮烟,桃溪堡桃林柳烟。

唐建都长安后,樊川、御宿川又一次得到空前发展,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围猎起始,后来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称地韦氏家族和杜氏家族,在神禾原两侧居住,当时人们游乐之处“城南五曲”(韦曲、王曲、杜曲、章曲、另一处地名遗失难辨有宣曲,黄曲等众说纷纭莫能定论),神禾原两边占三处即韦曲(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周围)杜曲(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一带)王曲(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带)使得樊川、潏水两岸楼阁亭台隐隐相接,佛塔寺庙暮鼓晨钟相闻于野,奇花异木竟相开放,两川古地名扬宇内。古道之上车马竟弛,冠盖云集,引得达官贵人、王孙公子游宴管弦,乐而忘返。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临咏颂,美文佳篇不绝于世。

唐太宗为其母祈福而修建常宁宫,其故址神禾原南坡首滈河岸畔(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高湾村北),此地远望秦岭诸峰竞秀,前俯古御宿川四时美景,滈河清流缓缓逝于脚前,极目神禾原上风物几变。

唐皇亲韦氏家族居于韦曲一带,宰辅杜氏家族居于杜曲一带。唐高宗显庆年间中书令杜正伦居于神禾原与潏水之间的下杜(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新街北村一带)。唐玄宗时附马郑潜耀居郑公庄(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后来唐僖宗时诗人郑谷所居,又称郑谷庄。唐大文学家韩愈送子韩符读书处,韩愈别庄,唐昭宗时宰相韩偓居于此称韩偓村,又称偓村(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岳村)。诗人杜牧生活过瓜州村(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瓜州村)。唐天宝年间大将军郭子仪部将何昌期驻军处何家营(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唐宰相裴度别居(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以东)以上这些地方均在神禾原与潏水之间。唐时宰辅杜正伦为保护长安城开凿杜固,改道潏水时(其故址人们称凤凰嘴,又称马蹦崖,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彰仪村附近),曾修申店渡头(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申店村)。城南之盛,不可胜计。更引得上至帝王将相,下及黎庶百姓,文人雅士来往不绝于此者,据不完全记载,唐时至此游览樊川佳景秀色,颂咏的诗人名士有;李世民、文德皇后、司空曙、宋之问、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祖咏、僧子兰、胡曾、谭用之、罗隐、钱起、刘禹锡、孟郊、岑参、杜牧、王建、崔护、杨巨源、高适、司空图、李贺、罗邺、卢纶、韦庄、郑谷、韩偓、王贞白、贾至、张乔、温庭筠、杜奕、鲍防、谢良辅、郑慨、樊旬等等为城南樊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颂之不厌的美丽诗篇,使得我们今日读之,犹如回到当年盛唐盛世下美丽的城南盛景,樊川秀色,神禾风物,历历往事,好似眼前。

唐代佛教文化的空前兴盛,在神禾原两侧所建著名寺院不可胜计。尤其以樊川八大寺最为有名,在潏水两岸樊川中,神禾原与少陵原相对着八大寺院即;少陵原畔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兴教寺(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兴国寺(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西杨万村之间)、华严寺(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局连村)、牛头寺(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双竹村)。神禾原畔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观音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樊村),洪福寺(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岳村,西樊村之间),禅定寺(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南),法幢寺(故址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瓜洲村)另外还有晋时所建道安寺(其址见上文),隋时慧炬寺(又名智炬寺,其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上湾村西),皇甫寺(又名涂山寺,约建于隋,相传隋文帝之妹在此出家为尼。唐白居易诗文中提及,宋时又名开利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皇甫村),安澜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北)。由于这些寺院佛事兴盛更引得许多高僧大德在神禾原两侧留下足迹,当时名冠一时的高僧有;明谵法师、遍照法师、华严五祖法顺法师、智俨法师、法藏法师、澄观法师、宗密法师及圆窥法师、圆基法师等。佛教几大宗在当时神禾原两测逐渐形成,净土宗、华严宗、慈恩宗等影响至深,时至今日,每年海内外佛界诸高僧大德,追宗溯源之时,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虔诚礼拜,一览樊川周围四时风物。

唐朝“安史之乱”时,大将军郭子仪曾驻兵滈水河两岸,与乱军三战三捷,收复都城长安。从而使得唐玄宗皇帝和肃宗皇帝父子重返帝都长安。当时郭子仪步将何昌期驻于神禾原畔潏水之滨,人们称为何将军营,后又谐音为何家营(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后来何昌期解甲归田时,将此地修建为山林别业,在此安度晚年。随着唐王朝后期盛极而衰,宫廷人员为避战乱大部分走出内宫,许多宫庭艺人将宫内皇家音乐等带出,传播于民间,逐渐形成了宫廷与民间相结合的传统古乐,使得古城西安周边传统鼓乐流传于今天,令人们赞颂不绝。何家营传统古乐当起源于此季,至今余音犹在。

唐朝末年至五代之间,王朝迭起,朝兴暮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风物秀美的城南名胜,高楼广厦,寺庙殿堂,大遭毁坏,只落得殿堂人稀,寺塔颓斜,满地衰草无人理的景象。昔日的公子王孙,早已无影无踪,高僧大德栖隐深山,文人墨客登临此处满眼忧伤,尽化诗章。

及至宋时,长安不为都城,神禾原、樊川、御宿川景色仍为许多文人所雅士颂咏,当时寇准,韩琦,苏舜钦等足及此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元佑元年(公元一零八六年1086),宋张礼同友人陈明微一道游历长安城南,记下了有名的《游城南记》一文。文中详细的记录下当时神禾原、樊川、御宿川唐时胜迹,物换星移胜景难再。杜曲、杜固已景非昨日,当年显赫一时的郑谷庄、裴相别居、韩公庄已非其主,涂山寺、道安寺一片破败之象,而神禾原,樊川,御宿川山色林泉之盛,令人留连。

宋、金之季,战祸连连。金,宋交兵,民不聊生,在各地建庙立威,以护军寨,当时在神禾原畔古道安寺(鸡子山)旧迹管宝金峰不远处建真武庙朝阳宫朝阳殿,所以鸡子山又称鸡子殿。明隆庆年间复修真武庙。

元代樊川出了一位名医武天锡,子伯威,官至成和郎陕西等路医学提举。儒书无不读,尤精于医,爱民以仁,活人以惠,治病济民。死后人们彰念先生医德,建祠而祀,其祠人称仪荣先生祠,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彰仪村(元代《类编长安志》有载)。

明代嘉靖年间,在神禾原与滈水之岸王曲镇建十三省中城隍庙,其建筑规模,为当时西安城外寺庙之最。清代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占地六十余亩,闻名全国。在明代赵涵游历关中时所写的《秦游日录》一书中,对城南故迹多有描述,许多旧迹令今人已难寻了。

清代康熙年间,郭家在神禾原上扩建庄园(其址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马厂村)。传至民国年间郭守约历时三百年之久,当时民间有;“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之说,足见当年郭家之胜。郭家庄园是西安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宅大院,占地约二十亩,为十一进,现残存六院四十间。青砖铺地,花圃相隔,墙壁拱门,各种砖刻,雕梁画栋,古旧家具,作工精致,造形独特,别具一格,极为珍贵,令观赏者赞叹不已。

清代同、光年间社会大动乱,各地为避战祸,保护家园,修寨护卫,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南堡寨北堡寨为当年旧迹。另外当年被清大将军格靖侯左宗棠平叛时赶出塞外,今落户于吉尔斯坦国东干族的我们陕西后裔,在以村长安胡塞为代队回陕西探寻乡音乡情时,在长安区王曲镇听到了失散多年的故乡故音,找到了故土。

清光绪年间为了保护长安县韦曲镇,防止潏水泛滥成灾,用碌碡筑成河堰,人们故称碌碡堰,其故迹至今犹依稀可辨,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水磨村潏河段岸畔。民间有“冲开碌碡堰,淹了长安县”之说。

时光流逝,二十世纪之初,倭寇造祸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一九三五年,张学良将军帅东北军驻西安,后来移驻神禾原畔王曲镇古绝龙岭太师洞周围,并在绝龙岭上修建公馆,改绝龙岭为青龙岭。一九三六年六月,创办王曲军官训练团。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分别任正副团长。当时各党各界知名人士,蒋介石,周恩来等先后到王曲军官训练团视查,并一起探讨民族兴亡大事。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使得王曲更成了话题之中心。张学良将军随即立开王曲。

一九三七年,胡宗南移驻西安,后又移居古绝龙岭张公馆。在王曲镇城隍庙故址上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人们又称黄辅军校第七分校,人称王曲分校。当时为了解决用料,以拆毁许多古寺庙和砍伐古树木解决,神禾原两侧许多古寺庙均被损坏,当时当地有民谚曰;“黄辅军校,尽是胡闹。白天睡觉,黑夜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生火做饭,打牌睡觉”。原址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讯学院。

同时胡宗南又在唐代常宁宫旧址上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作为蒋介石来陕督查行辕。又改古绝龙岭先后为,青龙岭、兴龙岭、兴隆岭。后来蒋介石来陕几次行辕均在常宁宫,蒋介石二公子蒋纬国和石静宜在常宁宫举行婚礼,并在红楼中度密月。时至今日,常宁宫已开僻为度假山庄,供人们度假、休闲、娱乐,此处近俯御宿川,滈水流于脚下,远望秦岭苍翠出于云端,四时景色鲜美,红楼依旧,物是人非,往事已如烟云,念古览今,心神俱舒。

时至一九五二年,神禾原乃至长安县迎来了一位名传文坛,蜚声中外的文学家,长安县县委副书记柳青先生,他扎根神禾原,落户于罗家湾村(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罗家弯村),作为一名社员,同村民一起,同甘共苦,奔波于神禾原上下十四年,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谱写成,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发展进程中优秀篇章《创业史》,《恨透铁》,《皇甫村三年》等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农村的新气象,使得神禾原,蛤蟆滩,引得世人的瞩目。一九七八年,柳青病逝,遗言将自己葬神禾原上,柳青墓在今长安区王曲镇罗家弯村西,头枕神禾原,远望秦岭诸峰,近可俯视自己生活过的蛤蟆滩。每逢节日,人们纷纷至此纪念柳青,游历神禾原风物。

汉唐旧事已云烟,古原陈迹载古川,与时俱进神禾景,抬眼方觉非旧颜。昔日去者不可留,今朝新景任悠游。随着时代的脚步,神禾原将又一次展现出昔日的风彩,焕发着春一般的气息,热情的欢迎每位到访者。

主要景点

道安法师与道安寺

道安寺,位于神禾原畔鸡子山,此地处于神禾原东麓,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新街北村原上。此处正是神禾原向西北拐弯凸出之地,地势显亮无遮,其后原两边的走势回收,犹如跃跃欲飞的鸡两翼而奋起,故人们称为鸡子山(又道此地荒坡草丛,四时多栖野鸡故名鸡子山)。又因唐宋时季,在此处建有真武庙,有朝阳大殿,俗称鸡子殿。

话说晋代-----前秦时,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城,恭迎国师当时佛教界领袖人物----道安法师入都城长安五重寺(又名义安院,唐宋后称道安院,道安寺)。根据这一记述,道安寺约建于晋时符秦时期。

史载;道安法师学识渊博,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开一代之风气,他在道安寺任主持后,翻译佛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译出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同时道安法师是净土宗和本无宗始祖,编纂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精录--------《综理众经目录》。道安法师又是中国僧制的开创者,他亲手制定了我国僧尼的规范,并统一了沙门的姓氏。宋时《高僧传》等佛家史籍均有关于道安法师的记述。

道安寺当年的建筑规模宏大,当地人传说有;“跑马关山门”之语。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道安寺和周围其它寺院一起衰败。

宋代张礼游城南诸名胜时,在《游城南记》中记载了当时道安寺的情形;“今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

金代兴定二年(公元一二一八,1218年)又重新修建国师塔,寺内新出土金代古碑《符秦国师塔记》一块,内容记载了当年(1218年)重修国师塔的情形。该碑铭文为隶书,正文为行书,详细的记载了道安法师一生的经历。

明代赵涵在《游秦日录》中记述着道安寺的情形;“葬塔半倾,寺已寥落”。明隆庆五年重修道安寺,该寺现存隆庆五年(公元一五七一,1571年)古碑一块。

清代道安寺几经修复,上世纪中期,道安寺被拆毁逮尽。一九九六年,由民间组织(道安寺周围的几个自然村发起公议。古称南,北两社。),由群众集资在故址上重建。后来又在兴教寺主持常明法师倡义和关心下,进一步扩建。先后有前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以及常明法师,宽池师父,宽严师父,雷珍民先生等许多热心人士的相助下,道安寺又在鸡子殿故址上重新修建,国师塔,国师洞,大雄宝殿,地藏殿已落成了,其它正在修建中。

新建道安寺,背靠西北古凤凰嘴,面向东南嘉午台,登临此地令人心神俱舒,东南远望嘉午台翠色,北望古凤凰嘴古柏苍桑,樊川美景尽收于眼前,决河流于脚下,少陵原畔兴教寺似在眼底,神禾原犹如一条巨龙在此摆尾向前,道安寺新建的国师塔直插云间,古老的道安洞已换新颜,登上道安寺,欣赏四时美景,会使每位造访者感到,登临此地别有洞天。

王曲镇和城隍庙

王曲镇位于神禾原西畔,滈水岸边,南望终南群峰,背依神禾原,远山近水,四时景色如画。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悠久,人文渊远,上可追溯商周,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代有佳话传颂。

王曲一名的来源,传说与汉代修御宿苑离宫有关。汉武帝修离宫时,筑渠一条人们称为王渠,后谐音为王曲,一值延用至今(事见《史记》,《汉书》,《游城南记》,《类编长安志》,《陕西通志》,《长安县地名志》等 )。

王曲镇最有名的历史遗迹和传说,莫过城隍庙,过去的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据有关资料显示和记载,其建庙时间约在大明嘉靖年间。明《陕西通志》等书和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载,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六十余亩,闻名全国。当年的建筑范围听老人们讲;结构广阔,气势宏大,雕梁画栋,泥塑彩绘,引人赞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人们称为西安城南第一大庙,其建筑气势远非三原县城隍庙可及,足见昔日之盛。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时,胡宗南在王曲建陆军军官训练团(次年改为皇埔国校第七分校(今王曲通讯学院前身))时,城隍庙建筑被拆毁,其地被占用。当时有民谣曰;“第七分校,不务正道。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声载道”。可见当年之轶事。

王曲城隍庙几经风雨变迁,如今在故址旁又建起三间,往日的辉煌已难再了,每年一度二月初八的庙会,一直延至今日。每逢庙会可谓盛况空前,声动西安城南,动辄数以上十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成为人们聚亲会友,城乡货物交流,踏青散心祈福,沐浴春风,远望终南残雪,近观迎春放黄的好时节。可谓王曲乃至城南一大景观,令人留连忘归。

孩提时常听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的建筑如何壮观和每年庙会的盛况,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祭祀的是汉高祖时大将纪信。记得逛庙会时,好奇便问庙中几位忙碌的老者,城隍庙中的供祭的是何人?结果他们回答的结果,一位老者讲是汉代的纪信,一位讲是明代的邹应龙。令我不解,令我难辨真伪。

回到家中,我翻阅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两位老者说词都有来由。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一书中讲到王曲镇城隍庙祭祀明代御史邹应龙,明嘉靖皇帝钦封邹应龙为十三省总城隍,以监督天下不法与奸邪之徒,予以惩罚。而《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王曲城隍庙祭祀汉代大将纪信。这样的结果令人不解,两部书的时间相差不长,却各执一端,令人难辨。

关于汉代大将纪信,在《史记》、《汉书》等书中有载。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围困于荥阳城中,大将纪信为救高祖脱身,身着高祖服装扮成高祖模样,以诳楚霸王而引得高祖得以脱身。最后被楚霸王活活烧死。汉朝建立后,在对纪信的追封及后人的封赏,却在《史记》和《汉书》等著作中只字未提,这样的结果岂不令人思之,难到使汉高祖真的忘了荥阳城之战了吗?还是史圣和班固二人在著述时有所遗忘。

关于邹应龙《明史》中载到;邹应龙,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劾严嵩得名,历任工部右侍郎,兵部侍郎兼右俭都御史。隆庆朝因临安平乱未果削籍,卒于万历初年。万历十六年,陕西巡抚王璇言应龙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盈,恤典未被,朝野所恨。万历帝命复应龙官,予以祭葬。由以上《明史》中所载,可以讲;明嘉靖年间不可能封邹应龙为城隍。不过邹应龙为西安市长安区人(其故籍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东第五桥村人。其墓故址在该村南,今已难寻)。

神因人而立,人因神而灵。凡是生前有功于国,有利于民,正气千秋而不灭,人恒敬之,仰之者,皆为神。令人们代代祭祀。

王曲城隍庙的庙主不论为谁,必竟是人们心中的一代英雄和一代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向上,不畏强暴,不怕邪恶,勇于追求和平自由,是人们岁岁念之,年年传之的民族精英。

绝龙岭上忆英雄

少年时每当夏秋月夜在麦场边听老人讲《封神演义》等书中的传奇故事,尤其老人们讲到《绝龙岭闻仲归天》一节时,常对我们说;绝龙岭就是王曲原上,那里有太师洞。当时觉得很神秘,好奇想着几时看看绝龙岭。

神禾原王曲段人们传称;绝龙岭。其历史渊源莫衷一是难一说清。人们传说商朝末年,商周交兵之时,周太公姜子牙率兵围商太师闻仲于绝龙岭,最终闻太师兵败自杀。这一故事历史小说《封神演义》中有;“绝龙岭闻仲归天”一节。后来人们念及闻太师忠勤王事,哀其愍烈,在绝龙岭下挖成窑洞,修建太师洞,四时祭祀。其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村与南堡寨村之间。此处背倚神禾原古绝龙岭,四季清流不绝于前,远望终南神秀南五台,四时风物尽收眼底,最令当地人称道的是;原太师洞顶有一棵古柏,古树虬枝皆向东北,对人透出一种震摄之力。人们都说这种气势乃闻太师刚烈秉性之所使,形成的一股参天倔气,化为此树。时至今日古树已无踪影,太师洞已坍塌已尽。

笔者在前十几年去时,窑门已为土石堵封及尽,在当地老乡邦助下,曾冒险爬进太师洞,只见满墙壁画剥落严重难以看清,只留下一座破败不堪的将台,已为土石所拥难辨其面目,其他物件更是难觅踪影。在和当地老乡闲聊时,他们讲到一个“闻太师显灵”的故事;话说在民国前后,南堡寨有位家境贫寒与人作苦力的小伙子,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淡而平静的生活。可谁知祸从天降与自家一墙之隔的富有邻居,心起不良之思,欲强占其房产。小伙气愤之极,可言语之间说不过人家,想打官司手中又无钱,无奈之下只好跑到太师洞中散心消气。又气又乏,谁曾想在洞中竟睡着了,梦中闻太师金盔金钾走近他讲到;“身上护心镜可用,让小伙拿去作为夺回房产之资”。小伙醒来后急忙回家,取了家中小镢头,到太师洞中照着太师塑像的护心镜用力一挖,结果第一下下去溅出火星,最后将护心镜取下一看,原是一块白银做就的护心镜,小伙大喜望外,以此为资拿回了自己的房产。后来人们不断的将此事演说为“闻太师显灵”。如今的太师洞故地周围仍流传这一故事,说明着人们多么希望正义,扶贫济弱的心愿。

历经风雨沧桑的太师洞在一九三五年迎来一位名标史册,声存宇内的英雄------张学良将军。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寇入侵更加猖厥。一九三五年张学良将军奉命将东北军撤驻至西北,随即在王曲原上修建张公馆。其修建地址恰选在古绝龙岭太师洞窑顶平地上,太师洞周围的窑洞中住扎着张将军的卫队。此地与南堡寨隔沟相望,地势险要,望可目及秦岭诸峰,近可俯视滈河川道。听当地人讲;张公馆是一套仿德建筑,建筑非常漂亮,青瓦白墙,纯松木的门窗,给人一种高贵大方的感觉。房前有两个大花坛,里边盛开的是鲜艳的白玫瑰,花坛边有五棵大杏树,每年都结出黄灿灿的杏子。整个‘张公馆’被千年古柏环抱着,庄严肃穆。在张公馆南是一处人称跑马场空地,周围沟边上尽为槐树和皂荚树,约有合抱之粗。当年张学良将军曾漫步此间,留下许多佳话轶事。

后来张学良将军改绝龙岭为青龙岭,胡宗南又改绝龙岭为兴龙岭和兴隆岭。张学良将军在此居住时,先后有蒋介石、周恩来等许多爱国人士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到王曲和张将军共谋大计。

一九三六年六月,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在此举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被称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张学良任团长,杨虎城任副团长,王以哲、黄显声为教务长。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西安事变”的发生,挽民族于危亡,救国家于危急,使得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位将军更是功垂千古,名标史册。其爱国精神光照千秋,令后人长念。

光阴飞逝,七十年后,今天绝龙岭上张公馆已门窗尽无,德式建筑的房子已近坍塌及尽,满眼荒草扑地,好似与人们诉说着什么?太师洞已无法再进了,绝龙岭上的树木已廖廖无几。站在此地吊古念今,令人唏嘘不已,物是人非,所谓沧海桑田须隅改,秦岭诸峰景色如故,滈河之水默默而过,猛回首往事已如云烟。

文化

大唐余音----何家营鼓乐社

何家营鼓乐社是古长安古乐班社之一,其所奏音乐以大气、庄重、高雅被誉位中国古代交响乐和东方音乐活宝石。我国第一家民间鼓乐陈列馆------长安鼓乐陈列馆位于该村。

何家营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南两公里处,神禾原畔,潏水南岸。该村的历史可上溯于唐代天宝年间,汾阳郡王郭子仪的部将何昌期曾驻于此地,人们称为何将军营,后来谐音为何家营。从唐代杜甫等诗人诗句中可以看到,以后何将军在此地修建成了园林别墅。唐杜甫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一诗和许多诗句中如;“床上连书屋,院前柳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可看出何将军喜读诗书,爱好广泛,在退隐山林后喜文弄音。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宫廷音乐随着宫人流落民间,经过和民间艺人的结合,进一步整理加工逐渐完善。历经千年的流传至今,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何家营鼓乐。

长安区何家营鼓乐,周至县集贤鼓乐,蓝田县普化水会古乐,西安城隍庙古乐,东仓等古乐。被誉为我们陕西具有代表性传统四大古乐系,也是我们民族音乐史上遗珍,二零零零五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西安古乐榜上有名。更加使得何家营的鼓乐名传天下。

一九八五年在在陕西省文化厅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家民间鼓乐陈列馆------长安鼓乐陈列馆,在该村建成。其建筑为前后两进三间仿古式庭院,前三间为古乐器和股乐谱陈列室,其上有“鼓乐陈列馆”一匾,其室内存放着有自唐代至民国以前的流传的古乐谱上百部,曲目近千首之多。还有造形精美色彩鲜丽的座鼓、扁鼓、单面鼓以及古笙、古笛、古锣、古云锣等乐器和各种仪仗彩旗,各阶段活动资料照片。后三间为演奏室其上挂有“南塘轩”大匾,作为平时训练及有来宾造访时演奏之用。在演奏室悬挂着各界名人在观赏古乐后的题词,及古乐社在各地演出时的各类奖牌和锦旗等。

长安古乐陈列馆建成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专家及学者的极大兴趣。相继有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奥大利亚、英国、约旦、马来西亚、中国澳门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专家们来此参观访问,令许多友人大加赞誉。何家营鼓乐在国内各地交流演奏,又应邀几出国门献艺。特别在二零零六年夏,何家营鼓乐应邀赴约旦共和国,参加国际文化论坛联盟大会开幕式演出。何家营鼓乐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扬、奔放、浑厚的音乐风格迎得了国内外友人的赞叹,使得何家营鼓乐声传世界,名扬天下。

今天的古乐社在社长何忠信及诸多老艺人的带领下在外界积极和各方艺社交流互相学习,在内部不断地挖掘传统古曲目,吸收新的社员,培养新人。并已打破了过去“传男不传女”的规距,形成了一只老少俱有,技艺皆精的演奏社。真可谓;“笙笛音奏自然是河清海晏,鼓乐声中能令人心旷神怡。”不虚此誉。令人可喜的是二零零零五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西安古乐榜上有名。随着世界各地人们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何家营的古乐这一颗民俗艺术璀璨明珠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引得海内外的注目。

著名人物

神禾原畔话柳青

提起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人们不会陌生《铜墙铁壁》、《种谷记》和《创业史》这几部文学巨著,也不可能不念及柳青。尤其当年《创业史》一书的问世,使得神禾原一时声名鹊起,直到如今仍引得许多文人游子源源不断的登临神禾原,吊纪柳青先生,寻觅当年先生旧迹轶事,欣赏今日神禾原蛤蟆滩变化。

柳青,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优秀共产党员。原名刘蕴华,字东园。一九一六年七月二日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一个佃农家庭。他于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在当时地陕甘宁边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积极生活实践,相继写出了《铜墙铁壁》、《种谷记》及《牺牲者》、《地雷》等优秀作品,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知名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青担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他为了文学的创作,一九五二年,离开了城市,来到长安深入生活,曾任当时的长安县委副书记。后来在长安县皇甫公社罗家湾村安家落户,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一直至一九六六年,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作一名社员,与村民一起,来往于神禾原上下的田间地头,同甘共苦,白天一起劳动。晚间和社员们一起互相交流,了解百姓们的疾苦心声。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不朽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篇小说《恨透铁》,及短篇小说《皇甫村三年》等。那部史诗般的《创业史》以长安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为背景,广阔而深刻地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村各个阶级、阶层人的心里、情感、生活等等的变化过程,热情的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在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树起了一座时代的丰碑。使得神禾原,蛤蟆滩,引得世人的瞩目。

柳青是文坛巨匠,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又是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作家,他的创作作风又是极为严谨的,他对陕西方言的艺术加工,运用方言土语的创作,令人们称道。他常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在神禾原上下流传关于柳青的故事,乡亲们更是说也说不完的,由冯鹏程老先生搜集整理的《柳青的故事》一书及陈忠实、肖云儒等人作品中多有载述。这些故事,至今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一九七八年,柳青病逝,根据他的遗愿将骨灰安葬神禾原上,在今长安区王曲镇罗家弯村西,头枕神禾原,远望秦岭诸峰,近可俯视自己生活过的蛤蟆滩,永远守望着这里善良纯朴的乡亲。在继往开来的今天,神禾原更是永铭柳翁,永载《创业史》

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神禾原和汉唐两川风物故迹,与时俱进。滈水,潏水两岸绿柳成荫,鱼米瓜果四时俱香,古寺院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彩,樊川,御宿川又一次展现出新的英姿,神禾原上柳情广场,西京学院,培华女子学院,陕西省教育学院等学院的先后的建成,使得高楼林立,交通便利,全国各地的学子蜂拥至此,琅琅的读书声,伴着何家营传统的古乐声,合奏成一曲新时代的交响乐,跨上时代的快车,飘洋过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现着今日神禾原的风彩。

传说

传说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教稼百谷,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原。《剧谈录》曰;晋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号为神禾原。清《咸宁县志》载;唐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出游原上,见禾生双穗曰;神禾。历代以来人们以神禾原而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