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

更新时间:2024-04-27 23:24

俗用中,古人从血缘脉络或礼法脉络出发,称共曾祖父不共父亲(属平辈)的亲属中年幼于己的男性为从弟,此为旧义。据《宋书·武帝本纪》行文记述,从弟的亲疏远近当介于弟、族弟之间,疑其分属大功、小功两种丧服。

释义

含义:1)从弟旧义,中古时期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2)从弟新义,唐宋以后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3)从弟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有人也将比“从弟本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平辈”或“辈分难辨而年龄比自己稍小的非亲兄弟(族内兄弟)”笼统、含混地称之为从弟。

最早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其他:从弟,由词根“弟”加词缀“从”构成的合成词。1、释从部分。语素“从”,《集韵》去声用韵似用切:“从,同宗也。”梁章钜称谓录》“从父”条则认为:“从,从也,言与父类从也。”《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都笼统地释为“堂房亲属”,《辞源》释云:“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又次者,叫再从、三从。”相比而言,《辞源》的说解较优。语素“从”的基本含义是“从某而称谓”,他是比“族”小一级的称谓单位,只限定在连己之兄弟房的四代亲属关系内。2、释弟部分。《说文解字》云“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释名》云:“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对立称谓是从兄、从姊。

关联称谓:1.从父弟、从祖弟、族弟;2.再从弟、堂弟

同义称谓:阿戎;堂弟与从父弟(“旧义从弟”之一)、“从弟新义”为同义称谓

演化

从弟旧义

【从弟旧义】中古(唐代以前)时人,习惯将“从父弟”或“从祖弟”合称为从弟。二者便构成了“从弟旧义”的内涵。具体而微,根据同源的先祖,又分为二类:①同源自祖父(不共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堂弟本义也是待考的)②同源自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唐宋时也叫再从弟。

从,中古(唐代以前)时期用以表亲疏,比表亲疏的“族”近,即同曾祖父不同父亲的旁系。弟,年幼于己者的男性。

中古(唐代以前)时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的男性为从弟。分析这一时期“同辈幼于己者”序列时,由近及远,依次是“弟→从弟→族弟”(在五服之内),该序列“从弟”指代比较宽泛,将这一意涵作为从弟的旧义(或原义)。广泛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人及其前人写的书籍、作品当中的“从弟”当属从弟旧义。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弟之意若为旧义,拟作为“旧义从弟”。

从弟裹义

1.当男性对方(或族内兄弟)年龄比自己稍小而非亲兄弟,又因为共同的先祖隔得太远或者已不清楚自己与对方是共几世祖关系,古人偶尔会含糊地称其为从弟。该“从弟”严格意义讲可能还不算平辈兄弟,只是同族近宗年齿相仿。2.还有些情况下,古人有意无意而将除了亲兄弟以外的平辈兄弟(从、再从、三从、四从甚至隔得更远)泛称为从弟。

将这一与己关系不易琢磨的意涵作为从弟的裹义。“从弟裹义”带有泛指、含糊的性质。见例5.3条。

从弟新义

【从弟新义】唐宋时人鉴于原来“从弟”一词指代比较宽泛的缺憾,产生了“同辈幼于己者”新的序列,由近及远,依次是“弟→从弟→再从弟→族弟(三从弟)”(在五服之内)。这一新序列中的“从弟”便特指“父亲兄弟之子并幼于己者”了,将这一意涵作为从弟的新义。“从弟新义”相当于“旧义从弟”的“从父弟”的意思,即现在的堂弟之意。唐宋以来文献典籍里的从弟多为从弟新义,但并不排除仍属旧义。(“从弟新义”的相关论证当与唐时的再从弟、从祖弟使用频的比较中求得。)

谈到看到唐宋以来的文献典籍中出现的“从弟”时,优先考虑从弟新义,但也未必都是从弟新义,也需要甄别,因为唐宋以来的文人也有仿古情况,也可能袭用从弟旧义。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弟之意若为新义,拟作为“新义从弟”。

唐代以后又流行使用“堂兄弟”称法,使用冠“从”的称谓词从弟的次数开始下降。

最后,将与下文谈到的“从弟裹义”意涵大不相同的“从弟旧义”和“从弟新义”暂归为从弟本义。

引例分析

宋代以前不见对“从弟”称谓的注疏解释,结合谱牒、墓志、基本称谓等,用世系简表、丧服制揭示从弟的亲疏。宋以后有解释,多着眼当时不贯通,主要用世系简表佐证从弟的亲疏间隔。为获取本词,对引用的版本有相当要求。

说明:“[ ]”表明原文省略部分,为行文通顺、易于理解特补上。“()”表示解释说明性文字,或者为按语。

亲疏划分

1)贾谊治安策》一:假令悼惠王王[wàng]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1,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指汉文帝)即位,能为治乎?……元王之子2,帝(指汉文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3,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指城阳景王),[帝之]亲兄子也;今之王者4,兄子之子也。

引注:1.“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公)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建,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2.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3.今之王者:指楚王刘戊。4.今之王者:指齐共王刘喜。

2)《三国志·袁术传》:袁术字公路,司空逢【袁逢】子,绍之从弟(案,据礼从父弟)也。

3.1)《晋书》卷五十《曹志传》:议成当上,[曹志]见其从弟高邑公嘉。

3.2)《晋书》:兴【姚兴】问谦【桓谦】,谦曰:“臣门著恩荆楚,从弟玄末虽篡位,皆是逼迫,人神所明。今臣与纵东下,百姓自应骇动。”兴曰:“小水不容大舟,若纵才力足以济事,亦不假君为鳞翼。宜自求多福。”

3.3)《晋书》: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

3.4)《晋书》:顗(殷顗)性通率,有才气,少与从弟仲堪俱知名。

4)《魏书》:僧渊【崔僧渊】从弟和,平昌太守。

5.1)《南齐书》: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南史》作从父弟)也。父罗云,平西长史。思远八岁,父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太守羊敬元,并栖退高尚,故思远少无仕心。(同述称谓关系“从弟”有中华书局本《南史列传第十四《王镇之附晏从弟思远传》)

5.2)《南齐书》:王慈,字伯宝,琅邪临沂人,司空僧虔子也。年八岁,外祖宋太宰江夏王义恭迎之内斋,施宝物恣听所取,慈取素琴石研,义恭善之。少与从弟俭【王俭】共书学。

5.3)《南齐书》:褚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也。祖秀之,宋太常。父法显,鄱阳太守。……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谓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

6)五代《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七·刘德威(子审礼 孙易从 审礼从弟延嗣)》:审礼【刘审礼】从父弟延嗣【刘延嗣】,文明年为润州司马,属徐敬业作乱,率众攻润州,延嗣与刺史李思文固守不降。

辨析:该例目录中云“审礼从弟延嗣”,相应的正文为“审礼从父弟延嗣”,目录中的“从弟”意指下文的“从父弟”。两者同时出现在一文,唐、五代“从弟”的概念与“从父弟”似有互通趋势或已存在此类现象。

7)《红楼梦》第四九回: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妻,正欲进京聘嫁。”

今注:《红楼梦》第四九回:宝玉……笑道:“……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指薛蟠)是那个样子,他(指薛宝钗)这叔伯兄弟(指薛蝌)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详察可知,“他这叔伯兄弟”意即“薛蟠的叔伯兄弟”。如此,《红楼梦》第四九回上文中交代了“薛蟠之从弟”与下文提起的“薛宝钗的叔伯兄弟”是同一人,《红楼梦》作者用“叔伯兄弟”——常见的称谓语——的关系阐释了“从弟”。表明明清之际,从弟可解释为叔伯兄弟而年幼于己者。人物关系绘表如下:

1)《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

2)《魏书·崔励传》:[房法寿]会从弟崇吉【房崇吉】在升城,为慕容白曜所破,母妻没于白曜军。崇吉奔还旧宅。法寿与崇吉年志粗相谐协,而亲则从祖兄弟也。

注:“例1.2”将“从弟”具体地确指为“从祖弟”。该例在同一文中给出了例证,很重要且能说明问题。该例中“从祖兄弟”之意待以后可另作分析。

3)《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秦苻定信都以拒燕,燕王垂以从弟北地王精为冀州刺史,将兵攻之。

《宋书·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传》: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案三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2.1)《晋书·帝纪第五》:秋七月,刘聪从弟(案四从弟以上)曜及其将石勒围怀【怀县】,诏征虏将军宋抽救之,为曜所败,抽死之。

亲疏待考

1)《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许靖]少与从弟劭【许劭】俱知名。

《文选·卷四十二》收录三国时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

世说新语》: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於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2.1)《晋书·列传第七》:玄【桓玄】上疏以闵王(指谯闵王司马氶)不宜绝嗣,乃更封尚之【司马尚之】从弟康之为谯县王。

2.2)《晋书·列传第九》:使者未及发,会洛京倾覆,浚大树威令,专征伐,遣督护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诸军及务勿尘世子疾陆眷【段疾陆眷】,并弟文鸯【段文鸯】、从弟末柸【段末柸】,攻石勒于襄国,勒率众来距,昌逆击败之。(同述称谓关系有《晋书·列传第三十三·段匹磾传》载“从弟末杯”)

注:段疾陆眷从弟段末杯,但此处未明从父弟还是从祖弟的关系,给研究段部鲜卑世系的人带来的不少麻烦,待商榷。

2.4)《晋书·阎缵传》:墓成,当葬,骏【杨骏】从弟模【杨模】告武陵王澹,将表杀造意者。

2.5)《晋书》:刘裕前将军诸葛长民及其弟辅国大将军黎民【诸葛黎民】、从弟宁朔将军秀之【诸葛秀之】。

2.6)《晋书·列传第三十三·李矩传》:后刘聪遣从弟畅【刘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曜遣从弟岳【刘岳】军于河阴,欲与矩谋攻石生。

2.7)中华书局《晋书》卷六十五《王导附劭子谧传》:谧【王谧】从弟谌,少骁果轻侠,欲诱谧还吴,起兵为乱,乃说谧曰:“王绥无罪,而义旗诛之,是除时望也。兄少立名誉,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同述称谓关系有《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南史》卷一《宋本纪上》)蝌案,侍中谧出继协为子,当为劭本生子。王谌先世不详。

2.8)《晋书》:超【郗超】无子,从弟俭之【郗俭之】以子僧施【郗僧施】嗣。

2.9)《晋书》:慕容钟,字道明,德从弟也。少有识量,喜怒不形于色,机神秀发,言论清辩。

3)东晋·常璩华阳国志》:马超临没上疏云:“臣宗门二百余口,为德所诛尽,惟从弟岱,为微宗血食之系。”

4)《魏书·列传第五十五·崔光》:长文【崔长文】从弟庠,字文序。有干用。初除侍御史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同述称谓关系有《北史》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5.1)《宋书》卷一《武帝纪上》: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指刘裕)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凡同谋何无忌魏咏之、咏之弟欣之·顺之、檀凭之、凭之从子韶、韶弟祗·隆·道济、道济从兄范之、高祖弟道怜、刘毅、毅从弟藩、孟昶、昶族弟怀玉、河内向弥、管义之、陈留周安穆、临淮刘蔚、从弟珪之、东莞臧熹、从弟宝符、从子穆生、童茂宗、陈郡周道民、渔阳田演、谯国范清等二十七人;愿从者百馀人。

5.2)《宋书》:田子【沈田子】又于镇恶【王镇恶】营内,杀镇恶兄基、弟鸿·遵·渊及从弟昭·朗·弘,凡七人。

5)鲍照送从弟道秀别诗》,诗名中云“从弟道秀”,即鲍道秀是鲍照的从弟。

7)《梁书·萧介传》:介【萧介】性高简,少交游,唯与族兄琛【萧琛】、从兄际素及洽、从弟淑【萧淑】等文酒赏会,时人以比谢氏乌衣之游。

8)《北齐书》:循义【薛循义】与其从叔善乐、从弟嘉族【薛嘉族】等各率义勇为攻取之势,与凤贤书示其祸福。

9.1)《周书·宇文深传》:从弟神(誉)〔举〕、神庆幼孤,深抚训之,义均同气,世亦以此称焉。

9.2)《周书》:[裴侠]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

9.3)《周书·薛善传》:会善【薛善】从弟馥【薛馥】妹夫高子信为防城都督,守城南面。

10)《南史》:高帝诛黄回,回弟驷【黄驷】及从弟马【黄马】、兄子奴【黄奴】亡逸。

11)唐·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诗名带有“从弟”。

12)《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晋纪二十一》:故太守刘准,隗之兄子也;土豪封放,奕【封奕】之从弟也;别聚众自守。

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言封奕是封放之弟。

16)清·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女一,适旭从弟岁贡生之盼【汤之盼】。

1.1)《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按,从祖弟乃至更疏远的)也。

2)《晋书·列传第四十八·孔愉(子汪 安国 弟祗 从子坦 严 从弟群 群子沈)》,子目录云“从弟群”。◑

附录

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版《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孝元皇后】(傅氏)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西汉孝哀皇帝】(刘欣)免官遣归故郡。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孝哀傅皇后【孝哀皇后傅黛君】,定陶(刘康)太后【孝元皇后】(傅氏)从弟子(从父弟之子)也。

从弟孙(附)

实用情况

词素

从弟子——从弟之子称之为从弟子,称谓词“从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属于“转述叙称”类。

再从弟——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称之为再从弟,是唐宋以后的较为常用亲属称谓词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